市立医院麻醉医生刘红在五四广场成功挽救突发心源性猝死的老人,获得市民和网友热情点赞,而急救成功的背后,是刘红一身过硬的急救本领。依托国际水准的培训资源,市立医院的生命支持培训全面展开。
心肺复苏培训覆盖全员
2017年6月,市立医院启动了心肺复苏全员培训,分批次对医生、护士、医技、后勤、行政管理、后勤人员、规培学员、实习学生等开展心肺复苏培训和考核,考核合格的颁发“心肺复苏技能培训合格证书”累计完成6000余人次,心肺复苏成为新职工岗前培训的必修课,而且延伸至物业保洁等工勤岗位。医院的目标是:让在院工作的每个人,都具备这项技能。
医院按照就近原则,将东西两院区划分成14个责任区域,在各区域醒目位置张贴急救电话,指定责任科室,各区域统一配备抢救车与除颤仪,抢救小组统一配备急救包,包括气管插管和抢救药品。
在医院公共区域,安放10余台自动体外除颤仪,方便紧急取用,极大提高了突发应急救治能力,保证5分钟院内高级生命支持全覆盖。此外,医院根据《美国医疗机构评审国际联合委员会医院评审标准》《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等制定了自己的紧急医疗救护体系运行机制,为紧急救护提供了制度保障。
发起“第一响应人”救护院外危急
高效的院内急救体系虽然能够保障院内突发疾病患者及时得到救治,但这远远不够。调查显示,近80%的猝死患者发生在家中,20%发生在路上或公共场所。对医院外猝死,在10分钟内被送到医院或者医生赶到几乎不可能,如果身边有人能够立即实施心肺复苏,正确而及时的心肺复苏操作能够使患者生存率提升2-3倍。而中国医院外心脏骤停的生存几率不到1%,与美国的12%相距甚远。因此,使广大市民获得培训,掌握CPR技能,迅速实施CPR,形成“我救人人,人人救我”的社会氛围,对救助生命至关重要。“救死扶伤、奉献社会”是市立医院的宗旨,它根植于每一位市立人血液中、骨子里,很多人加入到急救志愿者的行列。
“第一响应人”是指首先到达灾难现场,拥有救援证书且能够在应急救援中提供基本生命救助的人员。市立医院东院急症科护士长位兰玲就是青岛市红十字会“第一响应人”行动的发起者之一。多年前的一个清晨,一位24岁的姑娘在公交车上呼吸心跳骤停,司机开着公交车以最快速度到达医院,但仍然错过了黄金抢救时间。位兰玲清楚地记得,七八位医生护士轮流进行心肺复苏,汗流浃背持续了四个小时依然没能留住年轻的生命。她深刻地认识到,救死扶伤不局限在医院内,应该让社会上有更多的人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挽救那些不该逝去的生命。
2013年,位兰玲赴北京考取了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师资格,以志愿者的身份,开始培训救护员,普及急救知识。她积极促成医院成为“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心肺复苏、创伤救护技术,突发性灾难及其他意外的自救与他救,患者病情观察与判断,这些饱含实战经验和理论知识的培训,成为医院的金牌培训课程。
推广急救技能为生命雪中送炭
位兰玲利用业余时间开办公益讲座,录制科普视频,手把手地带教,培养了国家级救护师26人、省级48人,市级226人,形成了强大的培训师资团队。位兰玲带领她的师资团队,利用业余时间,在社会上先后举办40余次急救知识讲座活动,培训应急救护学员,向市民普及应急救护知识达万余人。他们的足迹遍布机场、车站、宾馆、学校、建筑工地、社区、广场,在她的影响和感召下,公益急救、自助助人的理念和技能播撒到社会各个角落。
医院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成立后,致力于向公众开展基本医学知识与急救技能公益活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举办多场中小学生急救知识培训课程,培训中小学生500余人次;为青岛市残联开设美国心脏协会拯救心脏(CPR-AED)学员课程;为各大企业培训心肺复苏知识、Heartsaver基础急救/CPR/AED学员课程……
随着心肺复苏培训的推广普及,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掌握了抢救的技能,当身边出现危急患者的时候,他们能够以“第一响应人”的身份及时出现,在“黄金时间”为患者及时施救,为生命雪中送炭。
马晓婷单琳
新闻推荐
为推动城阳区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根据省环境生态厅《关于开展全省环境风险源企业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专...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