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奋好学,艰苦奋斗,敢闯敢拼,自主创业,不断创新……这些都可以作为肖洪刚的代名词。作为一名转业军人,他始终牢记军人使命,发扬不畏艰险的精神,通过自己的行动,为当地的老百姓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为平度当地的经济振兴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肖洪刚,男,现年64岁,1972年12月入伍。1982年载誉归乡,先后任平度第三草编厂、平度第二塑料厂、青岛编织地毯厂、青岛第五草织工艺品厂副厂长、厂长。1997年自筹资金成立青岛平度工艺品厂。从一个优秀军人转型为一个成功商人,肖洪刚的背后是他始终坚持不懈的奋斗,是他宠辱不惊的意志,更是他军人素质的体现。
转业军人勇担重任
1972年12月,肖洪刚应征入伍。在部队中,他勤奋好学,训练刻苦,成绩突出,多次荣立三等功,受过嘉奖十几次。1982年肖洪刚转业回乡,几经辗转,1989年,他被调至新河镇青岛第五草织工艺品厂任厂长。
肖洪刚上任时,该厂已负债累累、资不抵债:锅炉无一块煤可烧、油库无一滴油可用,19个订单连续被退,170多名工人面临下岗失业,企业濒临倒闭破产。全厂职工都在混日子,男的打扑克、下象棋,女的织毛衣、拉家常,厂内管理一片混乱……面对这种情形,肖洪刚毫不畏惧,毅然承担起重担。他果断采取有力措施,先后建立健全一系列厂规厂纪,以身作则,严抓严管,企业管理逐步走上正规。部队教给了他丰富的管理经验,锻造了他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更培养了他敢拼敢闯、雷厉风行的过硬作风。
正所谓“人心齐,泰山移”,在严格的规章制度管理下,厂风厂貌半年发生转变,一年后扭亏为盈。4年的时间,肖洪刚创造了一连串奇迹:利润年年递增,销售额突破千万元,职工增加到300余人。“军人的素质应该到哪都能闪光,我就想看看自己到底有多大能耐。”正是因为肖洪刚在部队中培养出军人艰苦奋斗、不畏艰险的精神,通过对这种精神的充分诠释,将一个濒临倒闭的“老大难”企业生生挽救了回来。
变废为宝巧编商机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1994年,第五草织工艺品厂破产倒闭。失业后的肖洪刚工资无着落,吃饭问题直接威胁着他。肖洪刚毫不气馁,他知道努力和机遇是一个人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因素,两者相辅相成。一个人付出的努力越多,成绩越多,积累的经验越多,机遇也必定越多。凭着自己多年来所学知识和积累的经验,他渐渐萌生了自主创业的念头。
一个偶然的机会,马路边水沟里的一种十分常见的茅草触发了肖洪刚的创作灵感。他随手捋了一把,带回家晒了起来。几天后,肖洪刚发现晒干的茅草散发着清新的自然绿色,十分漂亮。妻子连声夸奖:“挺漂亮啊!不知道能不能用它编篓子。 ”肖洪刚眼前一亮:城里人不都崇尚自然和绿色环保么?传统的草编用的麦秸和玉米皮都是乳白色的,如果把这些绿色的茅草做成草编,是不是更有新鲜感?而且这些茅草在农村田间地头遍地都是,没有成本,又能变废为宝,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取之不尽,遍地是金啊!在肖洪刚的策划下,妻子很快制作了一批手工艺品。看着一件件精美的成品,他立即找来原第五草织工艺品厂的几个下岗同事合计创业的事,决定继续从事他们的老本行——草编工艺。
1997年冬天,肖洪刚多方筹措资金,成立了现在的青岛平度工艺品厂。“当时办完手续,大伙凑了凑身上剩下的钱,只有6000块,大家连顿饭都没敢吃。 ”肖洪刚笑呵呵地说起那些辛酸往事。平度工艺品厂成立之初,只是制作传统的茶杯垫等单一品种。但肖洪刚清醒地意识到经营模式的缺陷,于是他尝试设计了一批草编提包,刚制作出样品就被客户看好,预订了几百个。这件事后,肖洪刚开始留心顾客的意见,并据此不断调整产品设计,寻找产品开发的新方向。他说:“产品要适销对路,关键是要看客户需要什么。此外,我们不要单单满足于将产品卖出去,更重要的是要在产品卖出后向客户征求反馈意见,对市场的下一步需求进行再预测。 ”
敢想敢做放眼世界
眼看着自己设计的产品得到了客户的认可,销路越来越好,肖洪刚高兴之余,又有了更高的期待:希望产品走出国门,让更多的外国人欣赏这独特的中国民间手工艺品。怎样才能让外国人看到自己的产品呢?肖洪刚想到了广交会。
2002年,肖洪刚拎着一皮包的展品,单枪匹马来到广州,第一次参加广交会。刚开始,肖洪刚守着几平方米的展位有些底气不足。但交易会刚开展,这些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草编家居用品很快吸引了大批客户,特别是外国客商,对这些极具中国传统民间特色的草编制品情有独钟、爱不释手。一位美国客商来到肖洪刚的展位前,一边看一边不住地点头称赞,得知这些草编工艺品经过了“煮、染、熏、编、扎、缝、剪”7道工序后,他更是情不自禁地伸出了大拇指。广交会归来,肖洪刚不仅带回了几笔大订单,更带回了满满的信心——就这么干,瞄准国外市场!
紧跟时代潮流的肖洪刚也没有忘记网络。他将产品图片一张张贴到网上,辅以文字介绍,还将产品信息挂到一些商业贸易和邮购网站上。 40多家国内外代理商从网上看到了他的产品,主动联系他磋商代理事宜。据统计,每年仅圣诞节期间,肖洪刚在国外销售的产品就多达1.5万件,获利20多万元。这些融合着东西方文化精髓的编织品就这样漂洋过海,走向了世界。
现在,肖洪刚的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已经成为了全市规模企业。企业不断扩容,产品不断升级,由过去的草编向棉绳、棉纱、麻织制品转化,产品品种已多达1万多个,且100%出口,远销欧美、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美国沃尔玛等大超市均有销售。在自己致富的同时,肖洪刚没有忘记昔日的战友和下岗的同事。他将一名转业军人的残疾儿子和18名下岗职工安置到企业中,解决了退役军人和下岗职工生活无着落问题,为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亦为企业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作为一名转业军人,我觉得能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和社会多做贡献,这才是人生的永恒目标。 ”肖洪刚正以实际行动追求着人生的更高境界。 记者 王建亮 实习生 吴文秀
新闻推荐
凌晨3点,他帮邻居修水管 逍遥社区热心楼长祝恩法10年来坚持为居民排忧解难
[德润金门]文/图半岛记者韩英子在邻居心中,他是热心助人的好帮手;在孩子眼中,他是万能修理工爷爷;在社区看来,他是...
青岛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