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青岛 今日即墨 今日胶州 今日平度 今日莱西
地方网 > 山东 > 青岛市 > 今日青岛 > 正文

读读写写三十年

来源:青岛早报 2019-07-25 06:06   https://www.yybnet.net/

我喜欢读书写字已经三十多年了。上世纪70年代,我小时候农村的贫困是所有过来人刻骨铭心的。父亲去镇里赶集,给我买过两本《小学生作文》,那是我第一次拥有的课外读物,简直如获至宝,读了一遍又一遍。在喜欢看书的孩子们中间,还流传着一种读本“小人书”,也就是连环画,一般巴掌大小,每幅黑白画面下面配着一段生动有趣的文字。 《铁道游击队》《杨家将》等小人书,成为那个时代农村孩子孜孜以求的精神食粮。我有过一整套《铁道游击队》,可是母亲说我天天沉溺在小人书里是不务正业,害怕耽误了我学习,硬生生把那套小人书扔到老屋的地瓜棚子上喂了耗子。

我还有一个阅读渠道是读旧报。全家人居住的三间老屋又矮又暗,每年过年之前,母亲都要到集市上买几捆旧报纸拿回家糊墙。见了旧报纸,我先粗粗浏览一遍,发现喜欢的文章立马抽出来叠好放在一边。把一大捆旧报纸都翻完了,再把拣出来的那些装订好,留着日后慢慢细读。读的时候,经常无比羡慕地傻傻地想:人家怎么就能写出那么美丽的文字啊?

上了初中,我接触到了《少年文艺》等书刊,就有了投稿的想法。投稿不比闲看闲写,要买信封买稿纸还要买邮票,花销几毛钱甚至一块钱。家里经济条件不算宽裕,父母万一知道了,绝对是不允许的。除此之外,还怕老师和同学们知道了笑话自己不知道天高地厚。每次都是偷偷摸摸工工整整地把苦思冥想堆砌起来的文字抄在稿纸上,还不敢写真名,署上一个自以为挺诗意的笔名,照着编辑部的地址写好信封贴上邮票,再做贼一般投到墨绿色的邮筒里。然后就是痴痴等待。然后就是石沉大海。然后就是失望失望和失望。然后依然继续读书继续堆砌文字。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去青岛读中专,学业之余又跟图书室杠上了。那时遇到的《读者》和《青年文摘》,成为我的最爱直到现在。学校里有油印期刊和广播站,每个班都有投稿任务,班里把这项任务交给了我,我也不负重托,时不时有稿件被采用。后来,一个男同学写的稿子竟然发表在《青岛晚报》,学校里立马轰动了,我也好羡慕。这才是真本事吧?其实我也偷偷给报社投过稿,依旧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1995年我在小镇上参加了工作,单位订了不少报纸,我终于可以尽情看了。有了工资,我每月都拿出一小部分买书,买杂志。买信封买稿纸买邮票的钱也有了,当然继续堆砌文字,继续悄悄投稿。 1999年,我的一篇文章《选择艰辛》发表在《青岛日报》上。看着我堆砌的文字第一次变成铅字,心里充满激动和兴奋——多年前那个傻乎乎的农村小丫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90年代末,电脑和网络开始普及,我再堆砌文字就方便多了。一个电子文本,瞬间就发到编辑老师的信箱里了。后来,陆陆续续,又有几篇在《青岛日报》《青岛早报》《青岛晚报》上发表,有几篇甚至登上了省报。

跨入21世纪,书店还是要继续常去的,挑几本书买回家,心情格外好。打开电脑,轻轻点击喜欢的电子书籍和报刊,在屏幕上欣赏那些美丽的文字,也是一种乐事。智能手机的到来,让我很快尝到了手机读写的好处,公众号里许多好文章随时可看,有了灵感,站在路边敲敲屏幕就可以写下来。文字修改好了,通过手机发送电子邮件,连电脑开机关机的麻烦都省却了。

眨眼之间三十多年过去了,读与写这个别人看来或许没有意义的小爱好,硬是被我磕磕绊绊地坚持了下来。我喜欢在静好的时光里,捧着一本书,打开几张报,或者敲一段文字,回味人生中一点一滴的变化和美好。

新闻推荐

新能源转型抢眼 豪车放低身价求赞

2019上半年车市产销量“双降”,汽车“朋友圈”谁在逆势飞扬——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读读写写三十年)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