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记者李晨整理
1958年7月,随着当时全国掀起的“扫盲高潮”,一时间,新华书店的《扫盲识字课本》供不应求。村农民业余创作组的青年们,再一次大胆地拿起笔来,按照“先简后繁”“先易后难”“先短后长”“学以致用”“逐步占有”的识字教学原则,历经一年多的业余时间,先后以本村的地名、庄稼名、生产工具名、常用记工数字和村庄新貌、好人新事为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用“顺口押韵、短小易记”的形式,自己动脑动手,编写了300余篇、内含1500余个单字、带有文学味的乡土扫盲识字教材;然后,又自己学着刻蜡版、油印、装订成册计500余套当书用。不但解决了广大青壮年文盲、半文盲没有识字课本的困难,而目,通过自编“顺口溜”教材,锻炼出一支10多人的青年文学创作队伍,在王明泽之后的几十年中,先后涌现出张崇纲、张崇礼、张崇宝、张云秋、张先宗、张秀春、袁淑英、张崇洪、张秀玉、张翠芳、张淑玲、张建华、张云根、张瑞岩、张云强等文学爱好者。他们先后在《崂山跃进报》《青岛日报》《青岛文艺》《海鸥》《群众艺术》《农村大众》《大众日报》《山东文学》《山东诗歌画》《解放日报》《上海故事报》《人民日报》《曲艺》《民间文学》《东方红》(年刊),以及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少儿出版社等37家报、28家出版社发表了2000余篇(次)诗歌、散文、文艺通讯、人物特写、民间故事、论文。其中,1959年5月,《崂山跃进报》编辑部从张家下庄业余文艺创作组编写的《乡土识字教材》上,选登了《青壮老年学文化》:“青年学文化,猛虎把翅插,技术革命当先锋,开着铁牛种和割。壮年学文化,不当睁眼瞎,记工写信看报纸,国家大事记心下。老年学文化,心红志气大,八十五岁还学巧,四面八方传佳话。”1960年4月5日,《青岛日报》又以“为农民写成诗歌识字课本”为标题,报道了张家下庄农民业余文学创作组创作“顺口溜”诗歌识字课文300余篇的事迹,并把自编识字课本中的那篇《张家下庄新貌》的课文发表出来。1975年6月16日,《青岛日报》以“学习小靳庄,山村诗花香”为标题,介绍了张家下庄大队积极开展诗歌创作活动,发挥诗歌战斗作用的事迹,在报道中,全文引用了本村社员张云根、张先宗、袁淑英、张翠芳、张世钦、张崇洪创作并在赛诗会上朗诵过的民歌体短诗《农村天地宽又广》等8首民歌体短诗。
1975年6月,青岛人民广播电台文艺组,特派记者到张家下庄大队录制了《张家下庄大队社员赛诗会》的专题节目,在电台的文艺节目里,前后3次对市内外的听众进行了配乐专题广播。1976年1月至12月,由山东人民出版社主办的《农村演唱》月刊,选登了张秀春、张云秋、张云根和张秀玉等5人,在赛诗会上朗诵过的民歌体短诗《公社社员赛诗来》《社员斗天记》《教育革命开红花》《赤脚医生出诊归》等5首短诗。1976年5月23日,为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4周年,青岛市文化局在市“延安剧院”的演出大厅里,举办了“青岛市首届工农兵诗歌朗诵会”。张家下庄大队党支部书记张云根,带领村文学创作组的张崇宝、张秀春、张淑玲、张秀玉、张云秋、张先宗、袁淑英、张建华、张世岐等10位村民,逐个登台朗诵了自己创作的“庄户诗”,受到与会800余人的好评。这也是张家下庄村民第一次登上市一级的文艺舞台,亲口朗诵由自己亲手创作的诗歌作品,从而开创了张家下庄村民文学创作史上的新篇章。1965年11月27日,《人民日报》副刊上发表了张崇纲以张家下庄的村史和他个人的家史为题材,创作的那首曾被多家报刊选用过的诗歌《桥》。张家下庄农民业余文学创作组创作的文学作品,第一次登上了中央党报。
新闻推荐
感受发展脉动,凝聚前进动力 中韩街道政协委员联络室举办“政协委员之家”挂牌仪式暨视察调研企业新旧动能转换
半岛记者李晨报道本报讯为让辖区委员们了解中韩街道企业发展情况,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实效性...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