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记者李晨整理
清末民初的学校体育比较简单枯燥。学生在学校里,被紧紧地限制在苦读“四书”、五经”的“牢笼”中,从来没有正式的体育课,只能在课余时间学习几种传统拳术,以及在清明节、重阳节利用私塾放假时间,由老师带领或几个大龄同学合伙到村外去“远足”(就近旅游),或自发地组织起来开展登山活动。
1919年,张家下庄建起公办小学,在当时的青岛市教育局统一安排下,学校设有固定的体育课课程,并设有专职体育老师。当时的主要体育课程为集合、站队、齐步走、正步走、跑步走、早操(或课间操)、跳高、跳远等,并开展以校、区为单位的学生运动会。
1945年以后,小学的体育课,每星期又增加1次国术(拳术)课。国术课的老师由市教育局派来,专教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学习长拳、短拳等中国传统拳术。学校大院中还增设了篮球场和沙坑以及单杠等设施,体育项目变得多样化。
1949年后,村的公办小学人数增加,班级增多,体育项目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排球、乒乓球、桌球(台球)、羽毛球、短跑、长跑、高低杠等项目;解放初期,在课间时还设有师生共同参加的大型集体劳动舞。这些体育活动,对保持师生的身心健康起到很大的作用。
从1960年开始,学校又开设了小足球、爬山和越野赛等体育项目。
[学校园地]
新闻推荐
“公益小家”带动“志愿大家” 兵妈妈纪燕热心公益,带动周边人感受奉献的快乐、公益的力量
热心公益的纪燕。文/图半岛记者肖玲玲清晨,迎着第一缕阳光,青岛市西后楼社区的西门外集合了一群中老年人。他们的年...
青岛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青岛,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