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厂房,如今已成为国内首家纺织主题博物馆和纺织遗址公园。漫步青岛纺织博物馆历史馆,手摇挂满彩色简纱的摇纱机,缓缓转动的它不禁将人带入旧日时光。昨天下午,由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青岛早报联合推出的“时尚之旅·青岛博物馆馆藏珍品探访”系列活动的第七站来到了青岛纺织博物馆,感受青岛百年纺织行业的历史发展与改革变迁,重温当年的“上青天”辉煌。
纺织业托起城市的发展
纺织业怎样在青岛生根?为何被称为青岛这座城市“母亲工业”?昨日,早报探宝团的20余位读者朋友走进青岛纺织博物馆探寻答案。
青岛纺织博物馆是在原国棉五厂旧址的基础上建立的国内首家4A级纺织主题博物馆和纺织遗址公园。历史馆以详实的史料和实物,讲述青岛纺织在百年发展历程中,从无到有,从一枝独秀成长为支柱产业,催生了青岛的工业文明,推进了岛城的城市化进程。当听到负责讲解的博物馆工作人员王雷说,青岛纺织曾经一度以名震全国的12万纺织大军和占全市75%的财税贡献托起了整座城市的发展,塑造了青岛今天国家中心城市的雏形,探宝团员们不约而同发出惊叹,也明白了纺织工业被亲切地称为青岛“母亲工业”的来由。
从工业1.0到工业4.0,从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到工业物联网、大数据的广泛运用,现代工业文明一直在发展进步,而青岛纺织博物馆里也留下了工业文明不同发展时期的痕迹。 1902年兴建于沧口大沽河畔的德国工厂“德华缫丝厂”,作为青岛第一个现代化意义上的工厂,拉开了青岛机器纺织工业的序幕,为青岛的纺织工业发展与工业化进程打下了基础。从1914年到1945年间,日军先后两次占领青岛,期间,日本依靠沿胶济铁路线建成的9个大型纱厂,垄断了青岛乃至山东的纺织业,日本大量纺织资本注入。青岛的百年纺织历史中涌现出了众多实业救国的英雄人物,以华新纱厂、阳本染印厂、华昌铁工厂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业,撑起了青岛民族纺织工业的脊梁。展厅里有当年实业家周志俊、陈孟元、隋石卿的头像雕塑,当听到陈孟元就是电视剧《大染坊》中陈六子的原型人物时,探宝团员都肃然起敬。
“郝建秀精神”永不褪色
提到青岛纺织,就不能不提到郝建秀与火车头精神。郝建秀是全国纺织的杰出代表,是青岛纺织的骄傲。早在1951年的时候,她创造了一套优质、高产、低耗的工作法,被国家纺织工业部在全国纺织行业推广,这就是“郝建秀细纱工作法”。 1952年五一前夕,郝建秀所在的小组被命名为“郝建秀小组”,并被国家纺织工业部授予“永远发挥火车头的作用”的锦旗。 66年来,郝建秀小组的组长换了一任又一任,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以郝建秀为代表的青岛纺织人把拼搏创新、无私奉献的火车头精神带到各行各业,成为全国纺织工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郝建秀这个名字也同“上青天”“母亲工业”一样,成为青岛永不褪色的城市名片。
在博物馆,探宝团成员们了解到,1949年青岛市总产值20048万元,纺织业产值占比高达75.9%,支撑了新中国青岛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新中国成立后的32年里,青岛纺织向国家累计上缴利税58.9亿元,相当于国家给青岛纺织投资总额的25倍。纺织工人总数一度达到12万人,青岛每5个从业工人中就有一个是纺织工人。青岛和上海、天津同为全国最有影响力的三大纺织工业基地,并称“上青天”。
新闻推荐
近日,参观者在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展示中心内参观。新华社资料图“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
青岛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