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4月26日讯 2018年8月,青岛市城阳区被民政部批准为国家社会救助改革试点区之一,成为青岛市唯一改革试点区。记者了解到,近期,市民政局还将与城阳区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打造青岛民政事业改革创新试验区。作为岛城唯一的“试验区”,城阳区在民政事业上有哪些创新点? 26日,记者进行了采访。
创新点一:出台“支出型”困难家庭救助办法
城阳南寨社区居民老邵今年58岁,平时以种菜为生。妻子患有恶性肿瘤,目前正接受放化疗治疗。夫妻俩有一个儿子已经离异,且没有固定工作,长期打零工。此外,家中还有一个9岁小孙女,正在上小学。前期,街道摸排了解情况后,通过社区社会救助帮办,最终将老邵一家列为“支出型”困难家庭。
城阳区在全省率先出台了 《支出型困难家庭救助办法》,通过“收支两条线”进行综合衡量,将“支出型”困难家庭纳入低保保障范围,享受低保家庭所有的优惠政策,填补救助政策空白。 “老邵一家月人均收入1533元,按照以往办理低保只看收入、不看支出,是不符合低保的办理条件的。 ”城阳民政局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科负责人石少坤说,但按照新规定,该家庭上半年月人均支出为2377元,符合“支出型”困难家庭条件。
今年5月份,老邵一家将收到首笔低保金及补贴共计1348.6元。除此之外,在医疗、教育等方面享受低保家庭所有优惠政策,极大减轻了家庭负担。
解读:“我们在工作调研中发现,部分群众因医疗、教育等刚性支出,造成生活困难,但是因他们收入高于低保,不能享受低保家庭的待遇。 ”石少坤说,针对这一部分群众,国家目前尚未出台明确的政策,也没有现成的工作模式可循。城阳区敢不敢在这一全国普遍性难题上杀出一条路来? “说实话,当时我们内部也有不同意见,但我们干工作、搞试点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敢于先行先试,积累经验。这个问题想清楚了,疑惑难题就不存在了。”石少坤说,办法出台前方案反复讨论,仅救助对象条件认定就六易其稿,其中涉及到机动车辆、教育支出、家庭住房、离婚赠与、承包土地等16项问题。
创新点二:城市社区事务一次办好
走进棘洪滩锦湖社区居委会办公大楼,一楼是党群服务中心,面积达4000平方米。“这里以前是小区售楼中心,经过改造后资源再利用。”工作人员说。一楼右侧柜台旁挂着一块“百通岗”的牌子,这里是居民办理事务的窗口。与以往多个办理窗口不同,这里只设一个窗口,只有两名工作人员。
“社区事务繁杂,涉及优抚对象救助、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就业技能培训补贴、养老保险事项等方方面面。 ”工作人员说,以往的模式是,根据事务不同分设多个窗口,六七名工作人员同时在岗,各负其责。如果其中一名工作人员临时不在岗或因事休假,办理事务的居民就等于白跑腿。社区设立“百通岗”后采取“一窗受理”,即所有居民事务只在一个窗口办理。能当场办理的当场解决,不能当场办理的,工作人员登记后,转办其他单位或人员,在规定期间内办完。如果居民有需要,社区会派人将办好的证件送上门。
解读:“设立‘百通岗’除了方便居民办事外,还有诸多好处。”城阳民政局基层政权科负责人王继昊举例说,现场服务人员由多人变成一到两人,其他人员可以抽身下社区,以网格员的身份入户走访,收集居民信息了解居民诉求。“以往很多城市小区居民反映,日常生活中与小区居委会联系较少,发生矛盾纠纷不利于在基层解决。 ”王继昊说,社区工作人员走下去开展活动,拉近了居委会和居民的距离,让居民切身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服务和温暖,打通社区服务的最后100米。(记者 王涛 通讯员 张晓武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半岛记者邓慧秀通讯员贾洪西张宁报道本报4月26日讯近日,记者从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市南分局了解到,为了提升区...
青岛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