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4月12日讯 年轻的妈妈带着俩皮孩子乘坐地铁,拉住了哥哥,弟弟却疯狂乱跑几个车厢;控制住了弟弟,哥哥又成了脱线的风筝。直到下地铁之前,妈妈才把俩皮孩子“擒”住。妈妈涨红了脸,孩子们却似乎还想继续“比赛”。3岁的女孩吃饭时大喊大叫,稍不满意就用头撞墙,摔砸餐桌上的碗碟,直到父母打开电视,让她喝果汁和吃零食才罢休。家有一个“皮孩子”,父母常常面临这样的尴尬,老师微信吐槽、电话吐槽、当面吐槽……家长满脸愧疚,保证好好教育,但试了很多方法,却往往收效甚微。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那么乖,自己的孩子却油盐不进呢?市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科王婷婷医生为家长讲解科学行为矫正。
行为矫正有一些基本方法
王婷婷说,行为矫正被广泛应用于很多领域,有研究证实,儿童不正常行为可以通过行为干预的方法加以控制,甚至消除。行为矫正有一些基本方法,如行为强化、行为消失、惩罚、奖赏等,家长了解这些基本方法,根据儿童的行为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法和方案,可以帮助儿童塑造良好行为,改善不良行为。
王婷婷认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不良行为是正常现象,简单粗暴的打骂不仅不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使情况恶化。正确的做法有以下几种。
孩子某种不良行为的第一次出现,家长要认真对待,不要错过第一次最佳教育和引导的机会。
不良行为一旦出现必须立即施以惩罚,这里所说的惩罚,不是威胁,也不是打骂。学前儿童只能了解眼前行为的直接后果,不能想象和顾及将来的可能结果,孩子一会儿可能就忘记了,所以威胁意义不大。打骂更不可取,很可能使孩子也具有暴力倾向。家长要做的是及时指出,告诉孩子这样做为什么不好,应该怎样做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孩子很情绪化,如果不听,会更加哭闹,家长要予以及时惩罚,但惩罚前要与孩子提前约定好,可以采取冷处理,如不予理睬,或者让孩子单独处于房间的角落,并让孩子明白自己是因为什么错误行为被责罚的。 ”王婷婷说。
培养良好习惯掌握两个原则
惩罚不是最终目的。很多家长责罚过孩子就完事了,这样不好。想矫正孩子的行为,应该是责罚之后教给孩子合适的满足自己欲望的方法。比如孩子拿小朋友或幼儿园的笔、橡皮及玩具回家,很多家长只是简单批评一句“不能拿别人东西”。这种情况下责罚反而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告诉孩子,明天把它还回去,想玩别人的东西,要先经过别人同意,用完以后要还给人家。孩子只有知道了正确的行为,才不会再出现错误的行为。
王婷婷向广大家长建议,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作为家长要掌握两个原则:一个是以身作则,因为父母是最好的榜样;一个是鼓励、赞赏原则,孩子的每一点小小进步都需要及时地、大张旗鼓地称赞,使他认识到这样做的重要性和可以得到成人的注意,这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市精神卫生中心将于今日上午9:30在青岛市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安徽路32号)举办《行为矫正相关知识》的公益讲座,王婷婷将现场为大家介绍行为矫正相关的知识。 (记者 黄飞)
新闻推荐
登山发病,直升机出动 市民浮山上突发心梗,仅用18分钟完成空中救援
病患被送往青大附属西海岸医院进行救治。(金汇通航供图)半岛记者肖玲玲报道本报4月12日讯4月12日,记者从金汇通航...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