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年前,在南京出过一本《人缘与书缘》,也是我的第一本书,感谢徐雁老师的厚爱,接纳了这本原本很零散的文字,让她有了一次集中在一起接受书友们品评、指教的机缘。当时这本书印数不多,看到的人可能不是太多,后来逐渐忙于编《译林书评》和《开卷》两份东西,原先就不算多的文字写作量也慢慢地更加少了。一晃十多年过去了,这些年因为编了一些“开卷”系列丛书和其他的一些书,因而也积攒了一些编后记之类的文字。前年因某种机缘,徐老师却给我起了《书脉人缘》这个书名,一看就与前一本书形成了呼应,而且也颇契合我这些年的一些经历,所以就自然地确定了下来。
书中所收三部分文字,除写书人书事的那些文字是以前收入在《人缘与书缘》的文章外,其他的文字大都是未结过集的,主要考虑到这些内容基本映证了我这十余年所走过的些许足迹,对《开卷》以及《开卷闲话》有兴趣的书友可能会从中看出一些门道来,果真如此的话,那也是蛮有趣的一件事情了。
附录的两篇序跋文字原本是黄裳先生给《人缘与书缘》所写的序,黄宗江先生的那篇则是他为我早些年想出的《癖斯居读书记》所写,并且当时就请流沙河先生写好了书名,后来却没出成,所以心里一直有这个心愿,估计过些年总会有合适的机会印出的。
本书所在的《兰阇文库·开卷书坊》是“开卷系列”与青岛出版社共同创意的一个独特品牌,想通过两三年的持续推进,逐步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格局,相信通过作者、编者、读者与出版社的共同努力,一定都达到预期的目标,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本套丛书的书名原来就想请韩羽先生写的,后来考虑到韩羽先生已是八十开外的老人,而且手头的事情也不少,就忍着没去打扰,于是就想到了请我徐为零兄题写。为零兄二话不说,三两天内就写好了。本书的设计师具体兄看后觉得不错,当即就用在了他的设计上。可是出版社的策划人员却认为,还是想采用原先请韩羽先生题写书名的最初方案。这样,我就硬着头皮给韩羽先生打了电话。韩羽先生前一段为他的新书忙得够呛,不久前还生病了。但韩羽先生也是二话不说,让我将十本书名在电话中一一说给他听,经两个人的反复核对,这事就算定了。我担心我的口音问题,又通过短信将书名发给了韩羽先生的老朋友闻章先生,这事到此算是万无一失了。在此,我只能对一老一少两位先生说声:太谢谢了!为了保留这样一份书缘,我想将为零兄的墨迹也印在书中,不是更有趣味吗?
在编这本小书的过程中,正是《开卷》创刊十五周年庆生活动紧锣密鼓的准备阶段,看着往日那些编刊的日记,心中又勾起了一个老念头,就是何时也将《开卷》编刊十余年间的日记整理出来,与已出了八九本的《开卷闲话》相互参阅,或许能够折射出这十来年文坛学界的一鳞半爪,或者说从中可以读出书里书外的些许掌故也未可知。当然真的要实现这个愿望的话,着实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这个想法在此说出,或许也是一种新的希望吧。
前几年,扬之水陆续出版三卷《读书十年》的时候,我就产生了这个奇思妄想,记得还在扬之水送给我这套书后发过短信致谢,且谈及了这个有点开玩笑的想法,也记得她没有回复,私想着她肯定觉得是痴人说梦,不好说我什么好。所以也就不了了之了。记下以上这些,权当闲话吧。
这套书中的每一本书的内容、写法各有不同,但大都是作者多年打磨出来的心血之作,或许您不会对每一本书都感兴趣,但一定都能从每一本书中看到作者谨严的为文态度与对文字的敬畏之心。
□ 董宁文
《书脉人缘》 董宁文 著本文系后记
青岛出版社 2019年1月版
新闻推荐
本报4月10日讯岛城再添一条“国字号”公交线路。10日,公交李沧公司举行“礼沧乐巴”服务品牌发布会暨全国巾帼文明岗——1...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