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聊起下海挖蛤蜊这个话题,50岁以上的青岛人都会有一种亲切感,尤其是老沧口人,因为青岛最主要的几条挖蛤蜊的海路都在沧口沿海一线,依次是沙岭庄、南日钢、下街、八厂南山、八厂北山、宋戈庄、外贸粮油。
青岛人把挖蛤蜊说成是“下海”,在当时那个年代,蛤蜊成了“靠海吃海”的沧口人饭桌上的主打菜。那时候谁家里不晒上几斤甚至几十斤的干蛤蜊肉呢?要知道蛤蜊做菜是百搭的,随便什么大白菜、青萝卜、白萝卜、土豆条什么的,抓上一把干蛤蜊肉,在锅里一炖就是一顿好菜。
我经常和同学或邻居玩伴们一起去挖蛤蜊,下海之前一般都会做一些“调查”,因为我们周围有一些挖蛤蜊的高手,人们叫他们“海精”,海精们熟悉每一次潮汐周期时哪一片滩涂的蛤蜊多。打探好了之后,我们就开始准备自己的钢铃车,也就是用四个滑轮轴承制作的简易木板小车,用绳子绑上竹篓子,再放上挖蛤蜊的刮板(或者是抓钩)、嘎斯灯(也就是乙炔灯),时间到了之后拉着钢铃车就去往四流中路,然后再去往我们打探好的某一片滩涂。
下到海里之后,我们开始各自为战,提溜着嘎斯灯转来转去寻找蛤蜊窝,因为集中在一起容易把开辟出来的沙窝地放进水来。找到蛤蜊窝之后就用刮板将表层的泥沙往四周划拉,圈成一道“围墙”以便封住外围的海水往里面回流。有时候因为周围开辟沙窝的人太多了,那道封住海水的“围墙”很容易决堤,海水会灌进来,淹了沙窝地。一旦海水淹了沙窝地,就用手从沙窝里将那些露出半截身子的蛤蜊给抠出来。
两个小时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开始涨潮了,但凡下海挖过蛤蜊的人都有一种体会,就是越接近涨潮的时候,蛤蜊也就越多,也就越舍不得离开。所以,尽管海水已经漫过了开辟出来的沙窝地,却依然闷着头继续挖。一边用刮板使劲刮,一边用手摸索着往外抠蛤蜊。这样一来,又可以多挖上几斤蛤蜊。
涨潮时海水推进的速度很快,千万不能“恋战”,提溜着篓子和工具赶紧撤退。上岸之后,拉着钢铃车沿着马路往家走。如果不急着回家,或者是肚子饿了,就在马路上坐下来,或独坐一处或走到其他人的身边,用点燃着的嘎斯灯烤蛤蜊吃,有时候因为肚子太饿,也不管那蛤蜊烤得熟不熟,更不管脏不脏,用手掰开就往嘴里面塞。吃了几个半生不熟的蛤蜊之后,肚子立马就不饿了,因为蛤蜊的营养价值很高,蛋白质足足的,很充饥。
休息之后,站起身来拉着钢铃车走上回家的路。有时候,能遇到已经走散了的朋友;有时候,一个也遇不见,就独自回家。第二天,结伴再来。
新闻推荐
青岛59中学初二3班时喆做饭?有些人会觉得很难,以前我也这么认为。但是作为新一代的吃货,会做饭这是必备的“基本功”。开始...
青岛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青岛,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