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课中立体互动,答疑解惑;课后针对练习,实时反馈……3月29日,教科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验校联盟教学研究交流活动在青岛44中举行,来自联盟内兄弟学校的老师们,共同见证了“e+新亦课堂”构建两年以来,青岛44中课堂教与学的深刻变革。直击课前预习“痛点”,打通“供需”壁垒,课堂设计“量身订制”;攻克课上检测“难点”,“零时差”掌握学情,让教学动态精准;避免讲评练习“盲点”,高频错题自动推送,学习更个性……小小的一块平板,不仅让高效互动、精准个性成为44中课堂的“关键词”,更实现了老师专业成长、学生自主学习的升级迭代。
【直击课堂】
实时参与互动抢答拼“手速”
“哒—哒—哒—”伴随着略显夸张的秒针跳动声,学生手指在PAD上飞快跳动,大屏幕上时刻刷新着抢答位次……这不是《一站到底》的录制现场,而是七年级9班地理课上的寻常一幕。“跟着Beyond的《光辉岁月》,让我们一起来探寻非洲。对照非洲地图,谁能说说非洲所在的半球、纬度和海陆位置?”郭琦老师轻触屏幕,进入“我要抢答”模式。记者注意到,最常见的课堂互动,因一方小小平板的介入,成了让学生肾上腺素飙升、刺激感与成就感兼具的益智游戏。
在探究和随堂练习环节,师生对PAD的娴熟运用,更体现得淋漓尽致。用几何图形绘制非洲简图,这一在传统课堂上很难呈现的内容,到了PAD课堂上如此简单。在师生共用讲学稿上作图,拍照上传,全班36个学生的答案即刻同步到达郭琦手中,帮助她精准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而在练习中,大数据即时统计每道题百分率的直白清晰,让讲解详略得当,针对通过率低的知识点,郭琦对错误选项逐一击破,让学生当堂课的知识学习不留死角。
【课堂“升级”】
预设教学变动态生成教学
“曾经我是诺基亚的忠粉,不用智能机、拒绝微信、不会导航、没有APP,但现在的我用PAD上课,制作微课,还尝试用更多方式实现更丰富更复杂效果。”从起初的排斥到如今的痴迷,八年级7、8PAD班语文老师杨东广用“升级”一词,形容自己PAD教学的体验。使用智慧课堂作业平台教师端发布作业,学生做完老师随时随地批改,借助数据处理对作业情况及时统计;在传统选择题、简答题之外,作业增加语音题新样态,学生朗诵后系统自动打分……对醉心教学的他来说,智慧课堂那些传统教学难以匹敌的优势,助力教与学的连接与及时,让杨东广迅速“倒戈”。从技术升级到思想升级再到素养升级,他带领学生完成了一次“完美进化”。
“智慧课堂让学生整堂课思维都处于激活状态,主动进入学习状态。”在数学老师王琦看来,“屏幕广播”按钮的一键师生平板“同屏”功能,让学生端可以同步分享教师所呈现的教学内容和资源。动态检测功能则让学生即时接收答案,第一时间知晓掌握情况。PAD互动消弭了空间和时间隔阂,在讨论、交流、分享、求证中,学生启迪思维、锻炼口才、碰撞火花,把以前预设式教学变成动态生成式教学。平板带来的活力和张力,让课堂蜕变为老师最想要、学生最喜欢的“理想化课堂”。
【教学蝶变】
智慧课堂产生“革命性影响”
“我们学校从2006年开始课改,早已形成‘亦生亦师’特色品牌,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近年学校继续深化课改,从‘亦生亦师’到‘共生共长’打造2.0版本‘新亦课堂’。随着信息技术与课堂深度融合,我们又试水2.1版本的‘e+新亦课堂’。”在交流分享环节,44中副校长顾东臣回顾了学校两年来的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变革的历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和学习方式贯穿始终。
据了解,早在2015年制定五年发展规划时,青岛44中就将2017年定为“智慧校园推进年”,从2016年起全校wifi覆盖,引入智学网,学生学习质量检测实行网上阅卷,大数据的反馈让讲评更具针对性。2017年开设PAD特色班,正式开始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的,实现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应用的智能、高效课堂。2018年PAD特色班扩容,同时作为智课教室试点校新建两个智课教室,大数据的反馈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了更为直观的评价。贯穿课前课中课后整个学习生态链的高效互动,教与学这对共生体基于数据的精准即时,个性化方式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全面提升……智课教室、信息网络等软硬件的升级,带来的是学校教学模式的全新蝶变,信息技术对教学真正的“革命性影响”在青岛44中日渐凸显。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记者王晓雨
新闻推荐
近日,家住李沧区安顺路附近越秀·星汇蓝湾二期北区的业主李女士向城市信报记者反映称,小区喷泉自从交付以来就没有启用过。...
青岛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