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游、历史游、红色游、山水游……每到假期来临时,“跟着课本去旅行”就会成为家长们带孩子出去旅游的首选之一。而在青岛有这么一位72岁的老人刘学晓也拿起了书本,自己制定旅行计划,背起行囊跟着书本去旅行,寻访书中出现的地点人物,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途中的点点滴滴所见所闻。
◎文/半岛记者刘红马克图/受访者提供
刘学晓(左)与友人在长沙橘子洲头。
游览郭亮村时的留影。
小孙子的提问勾起老情怀
“现在很多人出去旅游都是走马观花,我就不想这样出去。”家住市南区南京路的刘学晓很是欣慰,“跟着书本去旅行满足了我一直以来的愿望。”他第一个去的地方就是东北,跟着《林海雪原》走访里面提到的地点感受书中所描述情节的含义。
说起为啥跟着书本去旅行,72岁的刘学晓说,他一直很喜欢看书,尤其喜欢看红色经典《林海雪原》《红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退休以后他又拿起这些书本重新读了一遍,很怀念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小孙子每晚睡觉前都会让他讲故事,他就拿起《林海雪原》给小孙子讲述书中的故事,讲杨子荣如何打土匪、座山雕如何狡猾,突然有一天小孙子就问座山雕杨子荣待的地方还在不在?小孙子的一句话给刘学晓的触动很大,于是就想去书中的这些地方看看。
辗转寻访书中所写地点
说走就走,2014年夏秋之际,刘学晓跟老伴一商量,重新看了一遍《林海雪原》选定了书中出现的老爷岭、威虎山、宁安、四方台等地方,制定好自己的旅行线路,收拾好行囊跟老伴一起就踏上了前往牡丹江市的飞机。
当时,刚下飞机,刘学晓和老伴就坐上出租车直奔牡丹江,走到牡丹江广场,他就找当地老人询问《林海雪原》的故事以及书中涉及到的地点,在当地人的指引下,老两口找到了历史博物馆,在那里他找到了当时“林海雪原”的详细介绍,“在那里我还遇到了很多山东老乡,他们把知道的情况都跟我说了,而书中描述的很多地方其实都找不到了。”
第二天,刘学晓就跟老伴直奔威虎山,领略智取威虎山的场景,它位于黑龙江省海林城以北40公里处,距牡丹江市区的三道关乡仅一山之隔。这里是小说《林海雪原》中所描写的剿匪遗址所在地,杨子荣等英雄人物曾长期战斗和生活在这里。“现在已经变成威虎山国家森林公园了,河神庙也看不见了,听说已经搬到别的地方了。”
刘学晓随后又打出租车去了夹皮沟,在当地花了30块钱找了一名向导,这里曾是当年剿匪小分队进威虎山之前发动群众、驻扎练兵的地方。夹皮沟村全村住房除地主宅院是青砖瓦舍外,其余民宅都是按当时的住房样式而仿建的板泥房,木栅栏小院,镂孔式雕格门窗,窗户纸糊在外面。
跟着书本带上孙子去旅行
“通过这趟旅行,我更深层次了解了书中描写的内容。”刘学晓随后又到了老爷岭,“小分队向山涛林海无边无际的老爷岭出发了。奇峰险恶犹如乱石穿天,林涛汹涌恰似巨海狂啸。林密仰面不见天,草深俯首不见地。”这是《林海雪原》中的描述。刘学晓说,这里山连着山,林密草深,感受到了书中描写的情景。随后他又去了宁安,书中描写李德林残匪活跃在宁安西部,这个在小说《林海雪原》中昏聩无能的老匪其实颇为狡诈,以至于二团冒雪寻踪,连续数日都没有找到匪队的影子。“书中还提到了击毙逃窜在长白山天险四方台上的全部男女匪首。”于是刘学晓就打车到了长白山脚下,寻找书中的四方台,“虽然四处打听老乡也没有找到具体地址,但是一路欣赏了长白山的美景,很难忘。”
随后的几年,刘学晓又跟着《西游记》去游览了连云港,看了花果山飞来石、水帘洞、孙猴子拜师学艺的地方;跟着《红旗渠传》游览了红旗渠景区,探访了村民家中,在80多岁的老人家中找到了当年凿山洞穿的补丁摞补丁的裤子;跟着《铁道游击队》游览了微山湖……
“今年我还将带着孙子去延安井冈山西柏坡进行红色教育。”刘学晓说,只要走得动,他将一如既往地跟着书本走下去。
新闻推荐
3月28日,傅园慧在颁奖仪式后与观众互动。当日,在青岛举行的2019全国游泳冠军赛暨世锦赛选拔赛女子50米仰泳决赛中,浙江队选...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