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记者孙雅琴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建立学习类APP进校园备案审查制度,坚决防止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随着在线教育的蓬勃发展,各类教育辅导APP纷纷走入岛城中小学校园。岛城中小学生使用这些学习类APP的情况如何?有哪些弊端又该如何破解?对此,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学生使用的APP五花八门
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不少中小学生的课后学习和手机APP捆绑了起来。近日,记者随机采访了岛城市区数名中小学生和家长发现,部分学校老师推荐了一些学习类APP给学生使用,各类APP五花八门。“孩子坐在书桌前就打开手机,说老师把作业布置在了软件上,必须要用。不让他做作业不行,但开着手机又担心他玩其他的。”说起正在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市区家长李女士直“吐槽”,从孩子上小学开始,自己手机上就陆续安装了近十种学习类APP,有答题的、改作业的,还有跟老师沟通交流的等等。
“我平时常用的学习APP有好几个,作业盒子,考拉阅读,一起作业……”五年级男生小管告诉记者,他除了每天的书面作业以外,还要做APP上的作业,“里面没有单独的游戏,但是可以闯关挣积分换奖品,很好玩。”对于采访中学生和家长提到的几款作业APP,记者也试着下载并使用,其中发现了不少问题:有的以“学霸”等字眼诱导使用者购买课程;有的在正常使用中弹出导入游戏页的界面,容易让孩子分心;还有的提供搜题等服务,不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等。
教育部严禁有害APP进校园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其中要求各地要建立学习类APP进校园备案审查制度,“凡进必审”,合理选用APP,未经备案审查的学习类APP一律禁止在校园内使用,且不得在课外统一组织或要求、推荐学生使用未经备案审查的学习类APP。
对于学习类APP进校园“凡进必审”,家长李女士极力赞成。“虽然APP上的一些功能确实对孩子的学习有帮助,但是我们家长的监督压力也增加了不少。”李女士说,每次孩子在APP上学习的时候她都要在一旁监督,一不留神孩子就有可能玩游戏去了。“对于游戏迷孩子来说,在APP上学习的弊大于利。孩子不会选择不会控制,不仅伤眼睛,而且他的出发点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闯关、挣‘学豆’,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也有家长认为,现在已经进入智慧教育时代,应该让孩子接触手机、电脑,但是具体使用哪些APP,家长不够专业很难甄别,学校、老师应该帮忙把好关。
家长也需担起监护责任
对于教育部出台的文件,岛城学校和教师们也非常关注。一名资深高中校长告诉记者,此次《通知》针对如何禁止有害APP进校园,主要强调的是教育部门和学校、教师的责任。而他认为家长的作用也不可或缺。这包括两方面:一是学校在推荐学生使用APP时,应该通过家长委员会的审议、同意,让家长知晓学生使用APP的情况,并告诉家长应该履行的监护责任;二是家长在学生使用APP时,应切实尽到监护责任,及时查看APP的内容更新,引导学生养成健康使用APP的习惯。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也认为,在互联网时代,要求学校教学不使用电子设备、不利用网络和APP,是不现实的。“家长应在学生利用网络和手机APP学习时加以积极引导,以培养孩子健康的作业习惯、自主学习和管理能力等,这也可以防止有害APP的侵蚀。”
已有学校设置APP白名单
目前,青岛教育信息化蓬勃发展,2016~2018年,青岛以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为契机,已基本实现了建成全国教育信息化示范区的发展目标,《青岛市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也于上个月正式对外发布。“翻转课堂”“先学后教”等教学模式,早已成为当今信息化教育教学的主流。
青岛博文小学从去年开始在全校范围内试点7个“电子书包”班,学生自带设备进课堂,再由学校统一购买课程软件,免费安装在学生的平板上。对于引进校园的APP,校长李昌科表示学校的系统终端为“电子书包”设置了APP白名单,只有经过筛查进入白名单的学习类APP才能下载到学生的设备上。比如“编程猫(优学派版本)”“家长通”“MIDI音乐制作”“一起作业学生端”等。
李昌科认为,如今是信息化时代,应该肯定一些教育信息化功能给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的便利。但李昌科也强调,“电子书包”及学习类APP的本质上还是辅助教学的工具,仅用于部分课程的部分教学环节,而不能把它当成学习中的主要工具。
新闻推荐
好友助力抢票是2018年出现的一种抢票玩法,平时效果比较明显。随着春运火车票的发售(2019年春运时间为1月21日-3月1日),很多...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