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底都有一段乡愁。唱童谣、说大集、吃樱桃、品崂山茶,春耕、夏种、秋收、冬藏,愿这课程像种子一样种在孩子心田,无论未来去向何处,都会‘精神不离农’。”近日,崂山区林蔚小学正式出版了崂山区首套乡土文化教材《耕读堂·崂山乡土文化课程》,校长宋林林这样评价。
三年磨一剑只为乡土情
林蔚小学是陈鹤琴先生活教育思想实践基地,“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就是陈鹤琴先生主张的课程论。学校、学生都在崂山腹地,是典型的乡村学校,虽然大多数孩子未来都会离开这里去外地上学,但是孩子们的根在崂山,浓厚而富有特色的乡土文化,应该滋养孩子们形成具有文化自信的印记。 “基于生活,为了生活,润泽生命,灵动生长”是林蔚小学的办学理念,早在3年前,林蔚小学就着手启动了崂山乡土文化校本课程的研究工作,“我们利用乡土资源,让乡土文化资源成为课程,以童趣探究与实践研究为导向,旨在带领学生进行综合学习,培养‘留得住乡愁’‘有文化自信’的‘活润学子’。 ”宋林林校长说。最终,林蔚小学全体教师历时3年时间,通过深调查树体系,广参与出内容,细琢磨成教材三个阶段,边实践边研究最终形成的既传承乡土文化,又服务于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课程,目前已由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耕读堂》课程同样遵循“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和“自然生长”的课程理念。
《耕读堂》所有内容均来自于学生的生活,总共分为三册,前两册是1-6年级要学的内容,第三册是以北宅樱桃节为主题的活动实践课程。从一年级的“童谣绘”、二年级的“趣玩节气”,到三年级的“赶大集”、四年级的“崂山非遗”,再到五年级的“探秘中草药”、六年级的“崂山茶礼”,整套教材把崂山的风土人情、山水景观、文化习俗、特产、礼仪都做了深入探究。按照主题性、儿童化原则来设计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6个年级“6+1”个主题,每个主题都作为项目学习,采用了 “DFC(Designfor change)设计思维”即通过Feel(感知)——Imagine(想象)——Do(行动)——Share (分享)4个简单的学习流程帮助儿童建立“我做得到”的自信心和学习解决身边简单或复杂问题的思维方法。
其中六年级“崂山茶礼”课程上,学生要接受崂山茶艺礼仪教育,学生既能了解崂山茶文化,学习简单绿茶冲泡技艺,从未来生态环保的角度对崂山积极开展相应的环保活动,从感念师恩中感受乡土文化滋养之恩。
“活教材”将实现多学科融合
崂山区政府主任督学张青海对这套乡土文化教材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课程是育人的载体,《耕读堂·崂山乡土文化课程》能够立根乡土,基于学情,让学生做到不忘本、不忘家、不忘国。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学校教育的载体和核心竞争力。 ”张青海认为,学校要始终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心,坚持把“立德树人”贯穿于课程改革全过程。发挥好课程整体育人的功能和价值,贴近学生发展需求,关注学生的生命质量和生命成长,满足学生最大限度的健康发展。
目前,林蔚小学正在实施以“耕读堂”为主题文化建设,初步形成“乡村农韵”“晴耕雨读”“生态田园”三个主题,让“大自然,大社会”都成为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全面发展的“活教材”。学校还将不断完善教材内容,将语文、数学、科学、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与该课程进行更好地融合。让积极阳光,乐知善学,成为林蔚学子的精神状态;让多元学习,发展思维,成为林蔚学子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让个性灵动,各美其美,成为林蔚学子成长的样态。 记者 陈勇 通讯员 张晓龙
新闻推荐
半岛记者葛梦杰今年,城阳区教体局大力开展幼儿足球工作,先后颁布实施并提出“坚持足球从娃娃抓起,延伸校园足球普及范...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