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半岛记者王丽平图/半岛记者孟达
山中走兽、盆中花,仕女美人、建筑群,都是刘学山画作的对象。但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这些线条柔和、表现细腻的作品,竟是用毛线所作。今年73岁的刘学山是这门“艺术”的独创者,40余年的爱好求索,在退休之后真正开出了让人惊艳的艺术之花。
似从画中跳出来
一只小猫,蜷缩在椅子上,一身雪白间或棕褐,毛茸茸的,几根白色的胡须从嘴角生出,那双葡萄般大的眼睛,溢出一股子灵气。它歪头看向远方,懒懒的样子可爱至极,让人忍不住想伸手摸一摸。
这不是一只活生生的猫,而是刘学山作品中的形象,但看一眼,就感觉猫要从画中跳出来,活灵活现。
初次见到刘学山时,很难将这位73岁的古稀老人与如此勃勃生机的作品联系到一起,更让记者惊叹的是,这幅“照片”般的作品不是画出来的,而是他用毛线“贴”出来的。
细看作品,如此毛茸茸的感觉正是毛线所能表现出来的。棕褐色的毛发是用毛线绒搓成的一缕缕线条展现而成,颜色越深,用线越多。而猫雪白的嘴部和胸脯的位置,则是用白毛线绒堆积而成,那一根根硬挺的胡须和眉毛,更是用细如发丝的毛线搓成。再说那眼睛,蓝绿色的眸子是用一点点绿色线绒组合成月牙的形状排列在眼珠子里,那点睛之笔的“眼神光”,则是用一个搓成小米粒大小的白毛线绒镶嵌而成。
简单的毛线绒相互叠加、相互组合,最终展现出灵动的视觉效果,用“惊艳”二字形容恰如其分。
除了小猫,刘学山作品中的形象还有老虎、猴子、大熊猫、龙、老建筑以及仕女。“其实用毛线绒来表现动物是最好的,尤其是动物的毛发,能展现出那种层次感和细腻感。”刘学山说,到目前为止,他创作毛线画近200幅,其中动物形象有100余幅。
自学自创毛线画
虽然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但刘学山并非美术科班出身,毛线画的创作也无人教授,完全自创。
“我从小喜欢美术,后来调到教育系统负责教师培训工作,我就经常组织教师进行美术培训,自己也从中学习了很多。”刘学山说,1976年,当时他还在胜利油田工作,当时中央美术学院的毕业班学生集体到油田进行毕业创作,喜欢美术的刘学山抓住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刘学山与中央美院的师生同吃同住同写生,学会了素描,为日后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基础。
1997年,面临退休的刘学山逐渐拾起了被自己安放已久的美术爱好,“当时就想为自己的退休生活找点有意思的事做,也学过国画、水彩、油画等,但这些成熟的艺术,在我当时那个年龄可能不会有出类拔萃的成绩。”刘学山说,于是他另辟蹊径,决心创作此前没有过的艺术形式。
“当时在电视上看到有人用粮食、沙子、动物羽毛、贝壳甚至用麦秸秆作画的,我就想,我也找点不一样的材料作画。”正当刘学山寻找材料的时候,他看到老伴织毛衣剩下许多毛线,当时刘学山灵机一动,物尽其用,直接用毛线作画吧。
有了材料,但怎么做呢?“起初也想用毛线编成画,或者不同颜色的毛线组成画。”经过多次试验,刘学山选择将毛线纤维拆散,形成毛线绒,用细细的毛绒进行作画。有了“颜料”,还缺“画布”,刘学山就找到了当时家里到处可见的纤维板,这种纤维板当时主要用来做柜子隔板。“因为纤维板一面粗糙一面光滑,粗糙的那一面正好能粘住毛线纤维。”
就是用这样简单的材料,刘学山开始了毛线画的创作。“第一步就是破开毛线,我就找来老伴常用的刷子,把一根毛线放到腿上,用刷子刷毛线的一端,这样毛线的纤维就出来了。”刘学山说,之后再拿出纤维板将拆好的毛线绒按照预想的图案一点点粘到纤维板上。
说起来容易,但如果没有扎实的美术功底很难想象画面是怎样的。第一幅画刘学山创作了一瓶花,“现在看来太初级了,就是一个个色块组合而成,很粗犷,就跟油画似的。”刘学山说第一幅作品他并不满意,之后也尝试多次,还是无法突破,正当想要放弃之时,他想到当时跟随中央美院师生学的素描,所以就先在纤维板上用粉笔画出轮廓,再用毛线沿着轮廓进行描边,然后再将剪成很短的毛线绒一点点沿着轮廓进行叠加,遇到需要线条的地方,再将毛线绒搓成想要的形状,“就像老太太搓麻绳一样,自己一个人乐在其中。”就这样,刘学山逐渐找到了感觉,作品越来越细腻,创作的激情也越来越高。
最享受对画弹阮
至今,刘学山的作品在民间艺术领域广受赞誉。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刘学山受邀作为青岛民间艺人代表,在民间艺术展区展示自己的作品。“外国友人对我的作品感到很吃惊,他们想象不到竟然能用毛绒作画。”刘学山说,这也让他感到自己的作品更有价值了。
在今年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期间的亚太手工艺文化博览会上,刘学山的一幅作品还被世界教科文组织亚太手工艺理事会主席嘎达博士收藏。“当时嘎达博士来到我的展区看了很久,最后她盯着一幅‘仕女图’看了很久,眼神中流露出强烈的喜欢之情,还和周围的人讨论这幅画太不可思议了。”刘学山说,看到嘎达博士如此喜欢自己的作品,他就主动提出可以将此画赠与嘎达博士。“听到我要将这幅画送给她,她笑得喜上眉梢,拿着画和我合影。”刘学山说,看到这么多外国友人喜欢自己的作品,并对中国的文化感到不可思议,他感到很荣幸。“能为国家的荣誉增色,这种感觉很欣喜。”
刘学山创作的毛线画如今已经完全可以和写实画相媲美了。就拿那幅他最喜欢的仕女图来说,这幅画刘学山花了一个月时间,“最难的地方就是她的头饰,头饰上的那些珠子需要用毛线绒一点点搓成豆子大小的小球粘到线条里。此外,颜色的搭配也需要谨慎思量。”刘学山说,有的珠子就像米粒大小,这很考验耐力。
但画作完成之后,自己就会很欣喜,这也是刘学山最高兴的时候,“创作毛线画最大的乐趣是完成后自己欣赏作品的时候,这个时候我喜欢拿出我的阮,对着作品进行弹唱,曲子的美妙配上毛线画美丽的画面,悦耳、悦目、悦心,那种内心的愉悦感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刘学山说,这可能就是“采菊东篱下”的那种悠然之感吧。
新闻推荐
携手探索标准化军民融合新模式 标准化军民融合座谈会召开,西海岸新区与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2018全国标准化军民融合年会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文/半岛记者李晓哲通讯员韩丽图/半岛记者孟达报道本报12...
青岛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青岛,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