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市北区镇江路街道党工委以全市解放思想大讨论为抓手,积极构建多元纠纷化解机制,发挥基层组织力,紧紧依靠群众、充分发动群众,累计调解纠纷380余件,调解成功率超95%,真正做到“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
□本报记者李媛宋弢
本报通讯员王晓荣
“四大员”管事问事解决事
社区司法行政工作室是公共法律服务基层单元,也是司法行政资源精准投放的最基层延伸。在镇江路街道,社区司法行政工作室有出了名的“四大员”,每天坐班“管事、问事、解决事”。
家住北仲三路的八旬老人胡奶奶虽然有3个子女,但是近几年因照顾老人问题一直纠纷不断,老人在楼长的帮助下拨打了司法行政工作室的电话,寻求帮助。工作室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员第一时间登门了解情况,从“法理”和“情理”上对老人的子女进行说服教育,最终三名子女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承担照顾老人的义务,使老人的日常照料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四大员’就是我们在人民调解工作室、法律咨询点、法律援助工作站等配备的司法行政工作室主任、人民调解员、社区法律顾问、普法宣传员,他们负责具体对接百姓解决各种疑难杂症。”镇江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冷严冰告诉记者,除了建立社区司法行政工作室,街道还积极落实青岛市关于设立专职社区法律顾问的工作要求,安排社区法律顾问每周3个半天固定时间到社区坐班,第一时间为群众服务。
“1+1+N”机制成特色
通过落实“一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配强司法服务群众“贴身人”,镇江路街道在市、区两级司法行政机关的支持下,积极推行起“1个司法行政工作室+1名法律顾问+N个人民调解小组”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新机制。
街道的每个社区调委会根据需要按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物业纠纷、治安纠纷等纠纷类型,建立4个专业调解小组,并成立了心理调解室和社区共建议事会,构建以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为统领、以专职人民调解员为业务骨干的人民调解“精兵网络”。在矛盾纠纷调处中,以入户调解为主,社区调解为辅,敞开大门让老百姓把心里的“郁闷”说出来,通过法律专家“把脉开方”,群策群力“点穴化解”,实现了“老百姓说事、法律人评事、贴心人理事”的多元参与化解,最大限度地把矛盾化解在初始阶段,做到矛盾纠纷不上交,就地解决。
该街道积极探索专业化法律服务和居民调解相结合的人民调解模式,于2017年11月起启动了“百姓和事佬”人民调解委员会项目,充分发挥群众调解在化解矛盾中的基础性作用和专业法律团队的司法支持作用,最大限度依靠群众把问题解决在基层,确保管区平安和谐。
2017年11月的一天,敦化路31号楼2单元403户家中用电不当引发火灾,在消防扑救火灾过程中,喷水殃及楼下邻居,致使303户无法居住。邻里双方关于火灾引起的赔偿问题意见始终难以统一,社区调委会人民调解员、山东兆基律师事务所驻社区律师及时约双方当事人见面,在了解到双方的诉求后,就赔偿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双方达成赔偿协议。现在,有矛盾找“和事佬”、有疑问找司法志愿者,正在成为社区居民的共识。
共建共治共画“同心圆”
如今,镇江路街道打造的“百姓和事佬”已经成为特色治理品牌,不仅帮助群众解决了实际问题,还维护了邻里和谐。
为引导社会组织共建共治,汇聚更多基层社会治理力量,镇江路街道联合山东兆基律师事务所开办“党员律师茶座”,定期为党员开展法律知识培训,印制了《镇江路街道居民普法读本》,进一步提高居民对依法办事的认识和理解。为增强工作实效,街道2017年引进温心计划志愿服务团队,深入学校、社区、企业或其他青少年聚集地开展有关青少年权益保护的知识宣传和服务活动,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结合辖区实际情况,该街道还创建了军民服务中心,以党建为引领,自上而下建立工作站为中心、各社区工作室为抓手的退役军人服务体系,积极探索退役士兵和优抚对象联络机制。通过建立“老兵讲堂”“老兵谈心室”“老兵书画室”“老兵议事厅”等服务阵地,为退役军人会见战友、丰富文化生活提供了新的服务平台。
党的正确领导是社会治理沿着正确方向推进的前提和保障。镇江路街道党工委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方式化解矛盾问题,推动司法的重心下移、前移,着力让党建引领下的司法服务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街道党工委制订人民调解员年度培训计划,加强人民调解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做好基层矛盾调处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与市北区法院、辖区律师事务所开展区域化党建结对共建,邀请资深法官、律师,针对日常群众工作中涉及到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部门规章和调解协议书等进行培训,累计举办各类矛盾纠纷调处培训班6期,培训党员群众160余人次。
新闻推荐
早报讯从3岁起,张健(化名)就成为别人口中的“发呆男孩”,常常会突然意识丧失,动作停止,无论周围的人怎么呼喊,他都没有反应,要等...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