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 即墨新闻 胶州新闻 平度新闻 莱西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青岛市 > 青岛新闻 > 正文

“菜篮子”唱响变奏曲,智慧农贸初长成 从马路摆摊到星级农贸,市北区农贸市场40年变迁见证居民走向美好生活

来源:半岛都市报 2018-11-23 01:21   https://www.yybnet.net/

充足的商品供应满足居民日常需求。文/半岛记者曹现梅图/半岛记者郑钦泽

农贸市场,在老百姓的心目中,这是个既能尝尽美味,又能体味人生百态的地儿。40载变迁,这个最充满市井烟火气儿和人情味儿的地儿也在发生着改变:从走街串巷的马路摆摊,到宽敞干净的室内星级农贸市场;从清一色的当地果蔬,到全世界的特色农产品齐来亮相;从揣着零钱逛市场,到指尖“触网”、送菜上门……改革的车轮还在向前,“菜篮子”的故事刚刚拉开大幕,精彩正在续写。

回首

一场大雨引发的辛酸故事“满马路漂着瓜果、蔬菜”

不定时跑到各农贸市场一线检查、随时“把脉”疑难问题,尽管已经调动到管理岗位,但市场一中心副主任许波仍旧会时时出现在曾多年奔波的基层一线。

时间回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刚刚参加工作的许波是南山农贸市场的一名管理员。“那会儿,南山市场的规模已经形成,以桑梓路为主街,沿着马路摆摊,有搭建的石棉瓦棚。”许波回忆说,因为当时市场刚刚开放,流通还未完全打开,大多是周边的农民带着自家的菜来卖。“没有固定摊位,谁来得早谁先占好位置。早上5点钟,他们一来,我们就都来了,就怕抢位置发生纠纷。”

此时,刚刚从江苏老家的盐厂第一个辞职下海的刘永结来到青岛,做起了摆摊卖干海货的买卖。“来摆摊只能靠骑车,进货也是,半夜骑自行车出门到沙子口,一去就是一整天。”

摆摊日晒雨淋的艰辛,这让奔波在一线的许波也深有体会。“有一年夏天突然下暴雨,大家都还没来得及收拾,不少瓜果蔬菜都被水冲走了。一眼看过去,满马路都漂着水果、蔬菜。”

丰收带来的喜悦、市场开放寄予的新希望在一次次的辗转前进中,磨砺着经营摊户们,也让与许波一样的市场管理者开始筹划起“春天”的故事。

重装

从马路摆摊到退路进室星级农贸展露新颜

时光流转,转眼到了上世纪90年代。由于城市的发展,农贸市场退路进室被提上城区建设的日程。“1994年,南山市场的海货区域率先进室。”因为工作的调整,许波也调到了营口路农贸市场。“我正好参与了这里退路进室的全过程。现在它在的位置就是原大陆商城。”刘永结便是第一批入驻市场的业户之一。“再也不用风里雨里,冬天不怕冻得伸不出手了。”回想刚入驻时的感受,刘永结感慨道。

到1999年底,市北区的大批农贸市场已经实现退路进室。2018年,为了适应城区发展的新形势,市北区规划兴建32处3000平方米以上的中心级农贸市场、25处1500余平方米的社区级农贸市场。这些市场建设规划落实到位后,市北区将基本形成环境优良、布局合理、卫生整洁的生活购物体系。

增设停车位、安装中央空调、免费的wifi全覆盖……这些“高大上”的装备让传统农贸市场华丽转身,成功升级。据介绍,今年市北区有15家市场积极争创星级市场。

绽放

从当地果蔬到全世界的特色农产品“菜篮子”里藏着幸福的密码

在农贸市场展露新颜的同时,市民们的“菜篮子”也日渐丰富起来。在许波的印象中,上世纪90年代初,长途贩运开始逐渐出现。“黄岩蜜橘、新疆哈密瓜在市场上慢慢有了。”他说,当时主要以铁路为主,以包车皮的方式从铁路沿线地区运输。

“那会儿,买菜还是一买就是好几斤,买多了便宜啊。”市北居民张海青记得,当时她住在登州路,因为附近没有菜市场,只能趁着周末坐车到榉林山早市。“平时上班忙,买一次吃一个礼拜。尤其到了冬季,就开始储备大白菜、萝卜。”1997年,张海青的家搬到抚顺路,邻近抚顺路批发市场。“现在,大家日子过好了,很少再储备菜,进口水果在市场上也是随处可买。”

从虾皮海米到干贝海参,经营30余年干海货生意的刘永结印象深刻。“当时,海参也就是70块钱一斤,有一次拿来几斤试着卖,但是大半年过去了,还是没卖出去,最后,我咬咬牙,自家分着吃了。自打那次,就没再进海参。”直到近些年,海参也端上了普通居民的餐桌,他的海参生意好转起来。

丰富的“菜篮子”自然少不了安全的把控。许波告诉记者,最初主要针对肉禽类,以直观经验来判断。“我们市场管理所派人到防疫站去学习,然后检测的时候以盖章为主。”而如今,所有的农贸市场均配建快检室,有专门的仪器,由专业的工作人员负责所有品类的检测。

嬗变

农贸市场“触网”发展注入“智慧”新活力

从端着盆、拎着红绸包买菜,到统一塑料袋包装,再到如今的送菜上门,农贸市场的“触网”为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如今,市北区开始推广使用“市北智慧农贸”系统,智能网络秤可以有效杜绝不诚信行为;电子支付系统则为消费者提供多种支付方式;信用评价系统对商户进行“好评”或“差评”,对商户经营行为实行信用约束。

互联网发展不仅改变着市民的生活,也让农贸市场和其中的业户感受到这股潮水的力量。

如今,65岁的张海青已经学会如何在买菜支付时扫码付款,还在邻居们的带动下,尝鲜网上下单,享受着指尖轻点、送菜上门的服务。在每日忙着实体摊位的同时,刘永结也在微信上有了固定的粉丝群。网络的便捷、快递的发展,让他同样收获了线上的惊喜。凭借品类齐全的海鲜,借助网络的传播,营口路农贸市场成为外地游客来青的打卡地。采购特色海产品,到周边啤酒屋加工食用,这成为游客们慕名而来的必选项。

新闻推荐

安全用药小课堂,送到老人身边

半岛记者肖玲玲报道本报11月22日讯老年、儿童群体的药品安全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为宣传老年、儿童等特殊群...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菜篮子”唱响变奏曲,智慧农贸初长成 从马路摆摊到星级农贸,市北区农贸市场40年变迁见证居民走向美好生活)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