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印象]
江苏路社区侯修圃
走到西麓,绿树搭建的隧道似乎穿越到1936年,影影绰绰地看到散文家吴伯箫坐在观象一路那座二层楼房里面窗而坐,时而秉笔直书,时而透过窗户凝视观象山上的树林,鸟的叫声不时地打断他的思路。他干脆站起来走到窗户前,推开窗户,深深吸了一口气,无意间吸进了观象山的诗意春天。他的名作《记岛上的居室》就是在这里写成的,他把此篇和其他在青岛创作的作品交由王统照先生编辑,并以《羽书》的书名1941年由巴金先生出版。当然这是后话。后来观象一路东面盖了一排房子,幸亏吴伯箫不久离开这里,不然就挡住了他看山的视线。
我无意留恋上世纪30年代,可30年代却向我走来。一位高高瘦瘦的女子,穿着旗袍罩着陈旧的西服裤子,散乱的头发用一根蓝色丝绸布条束结,一双大眼睛颇有神韵。她是萧红,正顺着石径散步,时而捡拾石子,时而嗅嗅路旁的野花。喔,我明白了,肯定是她写作累了,沿着旁边石头台阶到山上休息一会儿。我也无意对萧红说什么,但有一点是公认的:她在青岛那一段生活是稳定的和快乐的,她的创作也是丰收的,她的巅峰之作《生死场》是在青岛完成的。何处寻萧红?青山常在,萧红不朽!
文友锦河看了我发的照片写诗曰:“歌的小路,诗的阡陌,多情的石板路,凝聚着昨天的岁月……多少风流才子,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信步,在这里切磋……”锦河的心与我是相通的。毋庸讳言,在观象山石径上、台阶上,留下了多少诗人、作家、艺术家的脚印是难以统计的,不过,王统照、萧红、萧军、吴伯箫、王云阶、崔嵬,王亚平,还有科学家王大珩、蒋丙然、宋春舫(也是藏书家、戏剧家)等是留在史书典籍上的。他们的脚印虽是浮浅的,但是留下的作品却是厚重的,不朽的。
时任青岛黄台路小学校长、诗人王亚平,踏着石径登上观象山平台,激动地放声高歌:“美呀,美呀!青岛的夜!朦胧的星,朦胧的月,照着,朦胧的山色。美呀,美呀!青岛的夜,静穆的天空,吹起静穆的风,静穆的风,盘旋在静穆的山峰。”山径依旧在,斯人已去,王亚平的诗歌却成为回荡观象山的绝唱!
新闻推荐
“逆行”救人,“最美送奶工”获奖 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颁发万元奖金,徐屹所在单位对其进行表彰
青岛新希望琴牌乳业有限公司领导慰问徐屹。文/半岛记者王洪智张伟徐杰图/半岛记者王洪智报道本报11月15日讯...
青岛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青岛,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