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银杏树在东李社区格外醒目。文/图半岛记者王鹏
通讯员朱崇升
在九水东路与银液泉路交叉口,两棵千年的银杏树格外醒目,树干粗壮,枝繁叶茂,几个人手拉手才能合抱起一棵树来。银杏树下,立着刻有“东李”村名的巨石,巨石背面刻有《东李村史略》。这两棵国家一级古树向来被看成是东李村的标志性“地标”,也见证了东李村的沧桑巨变。
勤劳东李人,代代谋发展
2002年,经历了由村委会改为居委会的体制改革,东李村改称为东李社区,东李人由村民变为居民。据东李村的村志记载,东李村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至今有600多年的历史,村里以刘、崔、李等姓居多,形成多姓睦邻的自然村落。由于坐落于李村以东,故而得名叫东李村。
在旧社会,东李人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为了生计,东李村的先辈们披星戴月地耕作,用勤劳的双手开垦着田园,几代人从李村河河岸沟边和丘陵薄壤上造田,把荒地变为良田。1949年青岛正式解放后,东李人翻身做了主人,东李人更加辛勤地劳作,东李村有了新发展:1957年在老鸦岭修筑了一座容量达30万平方米的大水库;1958年村里拉上电;1969年生产大队购置了首台12马力拖拉机及4轮小汽车;1984年实现自来水入户;东李人勤劳地种粮、种菜、种果,村民的生活也日益改善。
经商有智慧,发展大提速
从银杏树到李村桥有二里路,就可以赶李村大集。兴起于明代的李村大集,是青岛市知名度最高的集市,东李村村头的银杏树,是十里八乡赶集时路途上的重要标志。东李村邻城靠路,又是李村大集所在地,东李人早先就有着浓厚的经商意识,不满足于单一耕田种粮,赶集设铺摆摊、进城设店招商,培养了敏锐的生意头脑。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山东省外贸畜产进出口公司、山东省丝绸进出口公司等先后来东李征地340多亩建仓库、办企业,给东李带来了更多的商业资源。仓储业的不断延伸,有效地拉动了全村工商的发展,棉花打包厂、肠衣厂、面粉厂、被服厂、物资公司、建筑公司、风味饭店、农贸市场等相继诞生,到1990年实现总收入2200多万元,遥遥领先于其他村。
新一辈东李人靠大集的人气及丰富的商业资源发展起现代商贸、仓储业、物流业等,让东李村的发展实现了提速。2000年之后,爱客家超市、好美家装潢建材超市、利怡家家具广场、青岛东晟国际商贸城等大型商业项目陆续建成,东李社区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到2006年,固定资产达到1.56亿元,人员收入过万元。而近十多年,东李村引进万达广场、富尔玛家居等领先的商业业态,商贸业更加繁荣。半岛记者在银杏树下看到,青岛-亚马逊AWS联合创新中心、青岛国际特别创新区就在马路对面,那里汇集了来自全球的创新企业和创新资源;领先的国际资源加上东李人的商业智慧,必将助力东李社区进一步腾飞。
福利真周到,居民乐开花
半岛记者从东李村的村志上了解到,1986年村里在全县率先建起了敬老院,以良好的条件和人情化的服务照顾无儿女的老人;1987年村里实行了退休养老制,让年满60岁的男士,年满55岁的女士从生产一线退下来,集体发给生活费,让其享受晚年。半岛记者了解到,到1993年,村里建造了670余栋别墅小楼,70%的村民告别了低矮的平房,搬进了新楼房;到2007年末,居住在旧村的886户居民也回迁到东李生态大型居住家园,全部住进了新楼房。
近年来,东李社区居民的福利更加丰富,养老保险、入园入托费、考学奖学金、过年过节费、粮油蔬菜补助、福利分红等几十种福利,惠及东李社区的每个人。“我们社区还设置了和谐家庭评选,精神文明奖等奖励,通过各类评选和奖励引导居民尊老爱幼,注重家庭和谐,关注宜居环境保护,进一步提高文化生活,改善精神面貌。”东李社区居民刘瑞芝跟半岛记者说道,说起东李社区福利,他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东李社区的福利,像银杏树一样“枝繁叶茂”,银杏树见证了东李社区的巨变,也见证了东李社区居民的幸福感。
新闻推荐
读报看生活,“悦”来“阅”收获 青岛崂山一中学子分享读报感悟,报纸进班级丰富校园生活
半岛记者刘金震实习生周淑锦“报纸进班级”活动正式启动后,青岛崂山一中也加入了朋友圈,收到来自半岛都市报的“悦...
青岛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青岛,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