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着肚子“逗你玩”
马三立
半岛记者张文艳
青岛曲艺系列继续,本期我们关注最近比较热的曲艺门类——相声。
相声名家近日频频陨落,常宝华、师胜杰、谢天顺相继病逝,令人惋惜,相声的前世今生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如今,一档名为《相声有新人》的综艺节目正在热播,从博士说相声呛声郭德纲的话题,到如今比赛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更值得一提的是,央视也推出了首届中国相声小品大赛。在青岛,相声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末,兴盛于上世纪40年代初,名家辈出,马三立、刘宝瑞在青岛撂地演出,吉评三的儿子吉文利为青岛培养相声新人不遗余力。半岛记者采访了青岛曲艺专家和相声名家吉文利先生,听他们讲述一段段关于相声的五味杂陈、甚至惊心动魄的故事。
“我自幼学艺,说相声近60年了,15岁放下书包,正式从艺。我18岁时和刘宝瑞到青岛来过,就在劈柴院撂地,一分一段,累一天挣不上店钱、饭钱,尽吃‘杠子锅饼\’,一顿两个还没吃饱”。1984年,青岛举办全国相声作品评比讨论会上,70岁的马三立在相声讲座上回忆道。
“偷锅饼”救了刘宝瑞
相声是一门民间说唱艺术,讲究的是说、学、逗、唱。估计这句话,凡是听过相声的人都熟悉,因为很多相声表演的“垫话”,行话叫“瓢把儿”,逗哏的和捧哏的就是以此为开场白。
青岛相声名家、今年84岁的吉文利先生告诉半岛记者,关于相声第一代人目前有两个观点,一个观点认为是清道光年间走红的张三禄,另一个观点是朱绍文。在吉文利看来,真正的相声第一代应该是朱绍文,“张三禄最初是说笑话的,是当时著名的笑话大王,朱绍文一开始也说笑话,后来他收了个徒弟,便从一个人说笑话改成两个人一起说,慢慢地两人一唱一和,就形成了相声的雏形”。朱绍文(1829年~1904年)艺名叫“穷不怕”,他的竹板上刻着“满腹文章穷不怕,五车书史落地贫”的字句。
“穷”字是早年相声演员最熟悉的字眼,因为他们走上这条道路就是因为穷。对此,相声大家马三立深有体会。
1914年,马三立在北京出生。“我祖父马诚方评书《水浒》,在北京小有名气。我父亲马德禄说相声,是老前辈大恩子也就是恩绪先生的徒弟。恩先生是‘万人迷\’(李德钖(1881年~1926年),‘相声八德\’之一)的师父。我母亲恩萃卿是恩先生的女儿,唱过木板大鼓”。只是恩萃卿体弱多病,在1917年全家迁居天津后病逝,留下了10岁的大儿子马桂元和三岁半的马三立。1929年,由于马德禄说相声的收入锐减,马三立被迫从天津汇文中学辍学,拜“相声八德”之一的周德山(绰号周蛤蟆)为师。
1984年,马三立来青岛参加全国相声作品评比讨论会,并做了相声讲座,在讲座上,他提到:“在家跟父亲、哥哥学,没少挨打受气,我大哥艺术好,可太厉害,怎么学也不对,要求很严。周老师没怎么教,我常听他的活”(《青岛与曲艺》)。所以,每当回忆起哥哥马桂元,马三立向来是既佩服又害怕。为此,马三立甚至都想去当警察。
上世纪30年代,马三立家中接连遭遇变故,先是哥哥染上吸鸦片的恶习,哥嫂离异,父亲病故,继母丁氏离家出走。一连串的打击,二十出头的马三立难以承受,大病三个月,多亏同行出手相帮。瘦弱的身体顶着家庭的重担,马三立只好外出流浪卖艺。和他一起流浪的,是另一位相声大师级的人物刘宝瑞。两人相识于1929年,并很快成为了搭档。
为了多挣钱,他们决定去辽宁、山东等地演出。初出茅庐,人生地不熟,其中的艰苦可想而知。尤其是发生在从营口开往烟台轮船上的事情,虽不光彩,却让两个人成为生死之交。当时“两人已经两天没吃东西,刘宝瑞年纪小体质弱当时就饿昏了,马三立看到这情况,情急之下就偷了同船人的一个锅饼给他吃了,这才把刘宝瑞救活”。
青岛劈柴院撂地
劈柴院,是青岛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娱乐中心。青岛文史专家鲁海先生在《青岛与戏剧》中提到:1920年黄小辫父子等人最早来青岛演出,黄小辫的儿子叫黄景利,他们在青岛说过相声。后来还有李妙卿、李妙芳、刘桂田等,在劈柴院演出《大上寿》《抢三本》等段子。
马三立和刘宝瑞几经辗转,就来到了劈柴院撂地演出。他在青岛的一些经历,在讲座结束后,接受记者们的采访中曾详细介绍。在青岛曲艺评论家吕铭康先生的《马三立在青岛开相声讲座》(《青岛与曲艺》)中可以看到:
“晚上找到了附近的一个小店投宿,地方脏乱不说,还没有被子,每人一宿得花一毛钱的店钱”。“第二天,我们到劈柴院找到一位变戏法的,他是北京人,30多岁,叫李来福,说我们刚从天津来,想找地方混个饭吃。他说:‘出门在外不容易,穷哥们应该帮忙。我每天早些收场,这地方可给你们演出。’就这样,总算有了落脚的地方。演了几场,收入不多,生活非常拮据。没有办法,晚上去串巷子,多挣两个钱以求温饱。所谓串巷子,就是跑妓院去演出。白天抽空到妓院和老鸨子或好心的姑娘们事先说好,有客人来打茶围,就鼓动他们听几段相声、双簧,收点钱当路费。顺利的时候,每逢晚上,一个人可得四五角钱,但这种回数不多,有的客人不愿听,碍着姑娘们的面子,丢两毛钱,就让我们快走。有的不高兴,认为我们破坏了兴致,干脆赶出来”。说到这里,马三立不由得感叹道:“真难哪!现在想起来很寒心,旧社会哪有我们流浪艺人的地位,叫人瞧不起,和叫花子没有什么两样”。
生活的磨难,动摇了马三立和刘宝瑞在青岛落脚的信心。
“我们到青岛的时候,在中秋节前”,“白天撂地,晚上串巷子,不觉过了两个门。时间一长,和在茶社演出戏班的人熟了”,“我与这位班主商议要搭班,增加相声、双簧,可以更活跃一些。后来他同意我们参加,说一段,每人三角。当时,我会的段子有五六十段,变换着说,不会重样。常说的有《对对子》《三字经》《上大寿》等”。
常吃“杠子锅饼”,累了一天也挣不够店钱和饭钱,更不用说攒钱还债,两人觉得在青岛没法待下去了,“就由班主凑了十几块钱,让我们坐火车离开青岛去济南,开始了返回天津的路程。从来到走,共呆了三个月左右,时间虽然不长,印象却很深刻,当时的境遇,至今仍然历历在目”。此时,相声在青岛发展并不顺利,鲁海先生分析说:“当时青岛茶社的观众,有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听曲全为看女艺人,对男艺人的演出不敢情趣,有时甚至起哄,这也是早期相声艺术在青岛缺少演出的原因之一,无奈之下,马三立、刘宝瑞离开了青岛”。而他们在济南卖艺的境遇也不好,捡到了十块钱,才买上回天津的车票。52年之后的1984年,马三立应时任中央广播艺术团指导的侯宝林的邀请,出席了全国相声创作评比会议,故地重游,感慨万千。
离开青岛后,马三立又过了一段黑暗的日子,在抗战胜利后,才终于逐渐声名鹊起。只是,十几年的幸福生活后,时代又给了马三立一次次的考验,但马三立已经被锤炼成强者,被下放,不能说相声,他甚至成为一名出色的木匠。在这期间,他从未忘记背词儿,相声已经与他密不可分。平反以后,他宝刀不老,再次惊艳亮相,和王凤山搭档的《西江月》《开粥厂》《卖挂票》等都是名段。尤为难得的是,老人在无人捧哏的情况下,又积毕生之功,编创表演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单口小段:《逗你玩》《祖传秘方》等。
半岛记者只记得童年时听过马老先生的幽默小段,至今还记得他萌萌的表情和语气,根本看不出他的身后背负的苦难。
2003年2月11日,相声大师马三立辞世,享年90岁。他留下了一首自传小诗:
弟兄十二我行七,推倒四六二十一。
祖传秘方太找乐,东北买猴乐不疲。
包罗万象西江月,入木三分开会迷。
老叟从艺八十载,江湖笑面写传奇。
这首诗看似简单,却是一个个的谜语,比如第一句是指的十二生肖中第七位是马,第二句四六二十四,推到了二十一还剩三个立着(三立),《祖传秘方》《买猴》《西江月》《开会迷》都是他的段子,何其幽默的老人!
新闻推荐
笑脸、鲨鱼、海鸥、八带、海豚……近日,在小麦岛海滩上多了一些动物卡通造型。昨天,记者从崂山区环卫园林总公司获悉,这是该...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