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东亚海洋高峰论坛上,嘉宾发表主题演讲。文/半岛记者李晓哲王丽平通讯员王宗明孙小绚图/半岛记者孟达
9月6日~7日,“2018东亚海洋高峰论坛”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行。来自海内外的百余位海洋领域科学家和企业家齐聚一堂,围绕如何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合作、促进东亚共同发展这一主题建言献策,凝聚智慧力量,碰撞思想火花。
专家碰撞
海洋发展“高招”
本次论坛由中国经济信息社、青岛市人民政府主办,新华(青岛)国际海洋资讯中心、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会承办,中国侨联特聘专家委员会海洋专业委员会协办。在6日的论坛首日现场,原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中国科学院院士胡敦欣、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副总裁曹文忠出席会议,周和平和曹文忠分别致辞。
周和平在致辞中指出,东亚国家陆海相连、文化相通。开发利用海洋空间、海上资源已成为各国发展的重要领域。东亚许多国家在发展海洋事业方面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东亚合作平台”的建立,为东亚各国的交流、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曹文忠介绍说,新华(青岛)国际海洋资讯中心作为本次论坛承办方之一,今后将继续努力发挥优势,为践行海洋强国战略、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信息支持,积极推动东亚合作平台的良好运转。
新华(青岛)海洋经济指数研究院在论坛上发布了《2018东亚海上贸易互通指数》,通过建立可量化评价体系,准确反映了东盟与中日韩之间的经贸往来情况。这一指数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数据支持,助推东亚各国开放型经济和海洋经济繁荣发展,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作为我国海洋科技的重镇,青岛目前聚集起全国30%以上海洋教学和科研机构、50%的涉海科研人员、70%涉海高级专家和院士,海洋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居全国首位。论坛上,国内专家院士对如何发挥青岛在海洋科技、人才方面的优势,立足海洋科技创新推动东亚地区海洋领域交流合作、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发表了真知灼见。来自韩国、新加坡、泰国、孟加拉等国的海洋领域专家也分别围绕东亚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资源开发等进行了主旨发言,探讨如何加强东亚国家间宏观政策协调,发挥区域优势,推进互联互通。
科技助力
海洋经济合作共赢
作为2018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的重要板块之一,本次东亚海洋高峰论坛以“科技创新助力合作共赢”为主题,聚焦东亚海洋科技创新前沿动态,分享各国海洋科技成果,共同探讨东亚海洋科技发展新趋势,推动建立持久稳定的合作新机制,助力深化东亚各国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人文交流等领域务实合作,有力促进各国海洋经济繁荣发展,实现合作共赢。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胡敦欣以“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试验近期进展与展望”为题在会上作报告。胡敦欣从自身专业出发探讨东亚海洋合作的前景,尤其是NPOCE这一项目,一共包含8个国家、19个单位的参与,很典型地反映出目前东亚各国在海洋科研方面的合作,其国际合作前景也十分宽广。胡敦欣还邀请大家一起来参与国际合作项目,通过这种国际合作,能够加深对海洋的理解,便于今后更好地保护海洋与利用海洋。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党委副书记于洪军则就高新技术助力深海事业发展方面做了报告。他表示,深海事业具有战略意义,但深海的特殊性给人类探索认知、开发利用深海资源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而在深海又是一个充满魅力的领域,深海热液区时常有海底火山爆发,而在冷泉区,则有黑暗生物群伴生;稀土资源在海底已发现储量是陆地的800倍,未来也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应该说深海是事关世界各国资源持续供给的源头,也事关推动世界科技创新。”
在深海高新技术研究及应用方面,于洪军谈到深海高新技术装备、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等。他说,未来深海探索要高度依赖科学发展,并建议应探索技术装备共享应用国际化机制和深海科考活动业务化机制,包括通过共享应用国际化,计划2020年执行载人深潜环球科考,主要是“一带一路”沿线,目前正在做设计工作,未来同时做研发运行。“在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着眼长远,循序渐进,形式多样,成果务实的原则下,我们要加强与相应国家和国际组织交流,通过学术交流,合作调查与研究,能力建设,提高与各海域周边国家在海洋领域的合作,探索建立蛟龙号等深海高新技术装备开放、共享的国际化应用平台,现在已经有一些国家进行合作和共享了。”
深挖海洋探索机遇与挑战
在高峰对话上,各位业界大咖更是直面交流,碰撞出有益的火花。国家海洋局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总工程师谢春华,泰国国家研究理事会泰中战略研究中心顾问、泰国兰实大学政府学院特大城市与城市研究中心主任优沃迪堪甘盖,青岛国家海洋科学院技术试点实验室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副主任贾东宁,中韩海洋科学共同研究中心主任、韩国海洋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吴荣敏,孟加拉国民伊斯兰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副教授阿什拉夫塞迪克共同参与了此次高峰对话。
谢春华从自己所从事的海洋卫星及其应用的工作说起,探讨海洋卫星对于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监管、海洋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海洋防灾减灾、极地和大洋科考所能提供的业务保障;以及如何建设设计海洋卫星建设系统。他透露该领域目前已相继投入将近20亿元来支持这些卫星数据的接收处理、传输制作、模块应用,逐步构建了全球的地面接收站,使我们卫星数据能够实时获取,提高各种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优沃迪堪甘盖从事可持续发展项目,他关注的目光聚焦在海岸线上。“泰国的海岸线是非常长的,而且我们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这条海岸线上,有很多人从事旅游业或渔业等等。但是随着人口增长,海岸的管理对我们来说成了一个重要问题。”
他表示,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以及土地的过度开发,不合适的管理已经成为了一个重大问题,而这也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包括他们对海洋垃圾的排放可能极大地破坏海洋生态系统。城市影响着海岸线的发展,而且城市每年向海岸进军五米,迫切需要一个更好管理,能够减少人们对于海岸的影响。
贾东宁则着重谈了关于数字海洋、透明海洋、智慧海洋的话题。“信息技术发展极其迅猛,在海洋领域,人类从最早的环球航行,到现在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确实经过了越来越快的推进过程。同时也看到,人的欲望和需求是无止境的,我们希望知道更多,了解更透,正因为如此科技和知识的车轮才会向前。”他认为,海洋信息技术发展正受到两方面的挑战,这来自于其自身以及外部。
贾东宁表示,“海洋探索对于计算量的需求是极其庞大的,现在超算发展越来越快,我们希望能够冲击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据估算要三千万个计算核心同时工作,这就好比一个人管理三千万人,这一点是极其困难的;另一方面我们即使有了计算工具,还面临数据问题,卫星给我们一双慧眼,让我们比较好地认识海洋,但是看清海洋还有距离,有一部分数据是间接得到的,但是大海太大了,一百万个各类海洋探测装备放在海里也非常有限,这些装备又要面临一系列问题,包括感知、腐蚀、通讯、自由漂流等等问题。如果我们能够解决了计算问题,解决了感应传输问题,有效形成一个大的数据中心,那我想那时候我们的海洋信息业、海洋信息科学会大大前进一步,我也相信随着科技发展和人类社会飞速进步这一点必将实现,实现以后我想我们现在的很多产业,都会产生一系列颠覆性的进展。”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青岛9月6日电(记者张旭东、陈国峰)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6日表示,我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的新母船“深...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