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至18日,第二届青岛国际院士论坛举行,100名院士参加此次活动。他们观摩了青岛国际院士港、院士港二期、院士产业加速器、院士产业核心区,并举行青岛国际院士论坛。在活动现场,有49名院士和院士港签订了全职入港合同。
据了解,青岛院士港一期已经引进109名院士。青岛院士港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集聚效应呢?院士港的裂变对青岛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必须搞清楚人才最需要什么”
2016年,青岛市李沧区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换挡期,承受着腾笼换鸟的阵痛。作为曾经的老工业重镇,青钢、青岛碱业、青岛一汽等50多家企业正按照青岛老企业搬迁的规划陆续从李沧区搬出。
2016年6月3日,李沧区抓住全国“科技三会”召开的契机,利用一片无人问津的闲置土地,启动了青岛国际院士港建设。
“守正出奇,采取一个超常规的办法,来实现异军突起或者迅速崛起。”在李沧区委书记王希静看来,李沧区要崛起必须靠科技,要靠科技就必须狠抓人才,李沧区就直接从顶尖人才开始。
依托院士港,李沧区计划用3到5年时间,引进100名知名院士,带动1000名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等专家及博士、博士后汇聚李沧。
院士凭什么要来李沧,不少人质疑李沧区的异想天开。
“要想引人才,必须搞清楚人才最需要什么。”王希静认为,即便对全球顶尖的科学家来说,往往也缺乏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条件和能力,这是个世界性的课题,而这却恰好为院士港提供了广阔的作为空间。
财政并不宽裕的李沧区制订了《青岛国际院士港资助服务暂行办法》,根据院士项目的进度和产出情况,给每位全职院士最高1亿元的项目资助、最高1200万元的生活补助,院士实验楼和人才公寓一应俱全;独创了“妈妈式”产业化一条龙服务——每个院士项目分别由一名李沧区级领导牵头,组建“四对一”的联络小组,全权负责院士项目签约、开工建设、项目落地和投产达效等工作,全力以赴推动项目产业化。
顶尖人才在李沧聚集
2016年10月份,一位身兼多项头衔的院士面对来自李沧区的邀请连连摆手。然而,几个月之后,这位知名专家就在李沧区的院士港启动了他的项目。同时,一家由他控股的科技有限公司成立。
到底发生了什么,让该院士的态度发生了如此大的转变?原来,院士港在与该院士的接触中了解到,对方之所以顾虑重重,除了还没退休、工作繁忙,还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他多年来专注于科研攻关,毫无从商经验;二是他虽然对自己的技术很有信心,但他不熟悉市场,也没有产品推广团队和销售渠道,所以对创业成功没有信心。
院士港工作人员在深圳找到一家管理规范、业务对口的上市公司。这位院士与该公司、李沧城建子公司院士港运营有限公司共同注册成立了科技有限公司,由他本人控股。
由于对生产环保、技术保密要求较高,所以工厂既要交通便捷,又要远离居民区,为该院士选择一处工厂成了李沧区要面临的下一道难题。为破解此难题,李沧区先后召开了17次专题调度会,终于选到了一处让各方满意的厂址。不仅如此,李沧区还出资对厂房进行了装修改造。“院士港的诚意以及未来的合作前景,彻底打动了我。”该院士对这次合作充满期待。
最顶尖人才在李沧聚集,发展新动能以“核裂变”的速度喷薄而出:袁隆平院士的海水稻已经种到了迪拜,计划在全球改造1亿亩盐碱地;陈璞院士研制的抗肿瘤多肽小核酸粉剂已出来样品,每克100万元~150万元;一位院士的防霾纱窗已投产,每平方米800元……2018年上半年,李沧实现生产总值217.82亿元,同比增长10.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3.0%。
很多院士表达了“留下”的愿望
8月17日上午,在一位院士项目驻地,不少前来参观的院士被这里的防雾霾纱窗、防雾霾口罩、静电纺丝枪等产品所吸引,纷纷拿出手机拍照留影。“这个产品很实用”“这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院士们赞叹道。
一位参访的院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青岛国际院士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极具创新性的平台,得知院士港已签约引进院士108名,有16个院士项目投入运营,实现产值近50亿元,我觉得很震撼。”
青岛国际院士港之行,给参加活动的院士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很多院士表达了“留下”的愿望。“青岛国际院士港的发展前景很好,我在这里发现了很多我感兴趣的项目。我希望入驻院士港以后,组建新的团队,尽早开展研发工作。”一位研究混凝土结构的知名院士说。
两年来,在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三级联动机制强力推动下,院士港从无到有迅速成长,成功纳入国务院正式批复的《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迅速形成百名院士集聚效应。
新闻推荐
迎“峰会游客”崂山景区人气飙升 暑期接待游客140.7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1.6%
崂山太清宫人来人往。文/图半岛记者郝园园通讯员王晶晶王绪娇李军转眼已到8月下旬,热闹的暑期旅游也进入了尾...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