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 即墨新闻 胶州新闻 平度新闻 莱西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青岛市 > 青岛新闻 > 正文

古人原来是这样吃饭的

来源:济南时报 2018-08-26 14:24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 徐敏

民以食为天。自古至今,吃饭是人生的头等大事,人们对饮食有颇多讲究,精细和讲究程度丝毫不亚于今天。古代天子吃肉到底有多讲究?最尊贵的客人为何坐在宴席西侧?近期,青岛出版

社出版了作家许晖《原来古人是这样吃饭的》一书,引用大

量考据资料,讲述古人是怎样造出与饮、食相关的汉

字,又是如何制定饮、食等相关礼仪的,可以说

是一本关于饮食的古代风俗史。

天子的饮食才是“食不厌精”

在古代,吃肉一度是贵族阶级的专享特权。《左传·庄公十年》中曹刿有一个著名的论述:“肉食者鄙。”这里的“肉食者”,指的是身居官位享有俸禄的人,可见在当时大夫及以上的阶层才能食肉。而普通百姓到了七十岁才有资格吃肉,《孟子·梁惠王上》中则说:“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周礼》中记载,周代有“疱人”一职,类似于今天的“厨师长”。疱人的职责是掌管六畜、六兽、六禽,辨别他们的名称和毛色,然后供给周天子的膳食。进献给周天子的膳食称作“禽献”,食用方法精细到今天不可想象的程度:“春行羔豚,膳膏香;夏行腒鱐,膳膏臊;秋行犊麛,膳膏腥;冬行鲜羽,膳膏膻。”

也就是说,春天的时候周天子食用小羊和小猪,用牛膏来烹调。因为春天万物开始生长,羊羔和小猪正肥,但羊豚之时气太盛,因此用死去的牛的脂膏杀其气。夏天的时候吃干鸟肉和干鱼,用犬膏来烹调。犬膏,也就是狗的脂膏。因为夏天天热而干燥,所以顺应时气食用干鸟肉和干鱼,并且用犬的脂膏来杀其气。秋天的时候吃小牛和幼鹿,用鸡膏来烹调。因为秋天草木都结了果实,小牛和幼鹿食之而肥。同时为了防止时气太盛,用死去的鸡的脂膏杀其气。冬天的时候吃活鱼和雁类。因为过冬时鱼性沉潜、安定,冬天即将过完时,雁类又从南方新来,因此食用这两样东西,并且用死去的羊的脂膏杀其气。周天子的膳食就是这般精致。

饮食既然这般精细,自然也有很多禁忌。《礼记·内则》中记载了食用动物的若干禁忌:“不食雏鳖,狼去肠,狗去肾,狸去正脊,兔去尻,狐去首,豚去脑,鱼去乙,鳖去丑。”也就是说,不食用幼小的甲鱼、狼的肠子、狗的肾、狸猫的前脊肉、兔子的屁股、狐狸的头、小猪的脑子、鱼鳃旁边的骨头以及甲鱼的肛门。对于这些不能食用的部分,据东汉儒学家郑玄解释是因为“皆为不利人也。”

此外,古人还总结出夜里叫唤的牛的肉恶臭,细毛零落、长毛纠结的羊肉膻,毛色暗淡、声音嘶哑的鸟儿肉腐臭,上下睫毛相交的猪肉里有寄生虫。对于有这些情况的动物,疱人会严格把关,不会给天子烹调食用。

秦汉之前,人们一天只吃两顿饭

一日三餐,在我们看来是理所当然。殊不知在秦汉之前,人们一天只吃两顿饭。

甲骨卜辞中有“大食”和“小食”之称,证明商代实行的确实是一日两餐制。“大食”约为上午十点,进早餐;“小食”约为下午四点,进晚餐。《孟子·滕文公上》篇中写道:“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饔”和“飧”都是熟食,区别是早餐称“饔”,晚餐称“飧”。在“两餐制”中,早餐是最重要的主餐。现代人说早上要吃好,古人则认为早餐不仅要吃好,更要吃饱,早餐质量也是最好的,饭都是现做的熟食。而第二顿饭则大多比较简单,往往吃早饭剩下的食物。有个成语叫“饔飧不继”,意思是吃了早饭没有晚饭,形容穷困。这个成语其实也是人们一日两餐制的如实写照,和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习惯是相符的。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上层社会在两餐之外又增加了一餐。《战国策·齐策四》中也有“士三食不得餍”的议论,士阶层一日三餐都吃不饱。由此可见,从国君到士阶层,均为一日三餐制,不过这属于统治阶层的特权,平民百姓遵循的仍然是一日两餐制。

秦汉之时,从贵族到平民都改为一日三餐制了。《论语·乡党》篇中写道:“不时,不食。”郑玄注解说:“不时,非朝、夕、日中时。”意思是,不是早中晚该吃饭的时候不能吃饭。第一顿饭称之为“朝食”,即早饭,在天色微明的时候进食。成语“灭此朝食”的意思就是歼灭了敌人再吃早饭,以展示必胜的决心。第二顿饭称作“昼食”,即午饭。“昼”的繁体字“晝”,与“画”的繁体字“畫”仅有一笔之差,因此也有学者解读为“昼字从画省”,意思是一日之中以中午画界。第三顿饭称作“晡食”,即晚饭。“晡”指申时,相当于下午三点到五点。古人的晚饭时间比我们现在要早得多。

唐代时早饭又称“点心”。唐代吃早饭非常早,有史料记载,“(唐人)先起点灯,置新作烧饼于食床上,与客点心。”可见吃早饭时天还不亮,需要点灯。之所以称之为“点心”,是因为饥饿心慌,用烧饼等小食“点”一“点”,略微安慰一下饥肠而已。今天仍然把早餐称作“早点”,即是“点心”的遗意。

吃饭时怎么坐,古人有大讲究

现在人们在大摆宴席时,座次上非常有讲究,根据宾客的尊贵程度,主人与客人有不同的座次。其实,古人座位的方向也很讲究,《古人原来是这样吃饭的》一书中对此也有详细论述。

《史记·项羽本纪》中著名的鸿门宴里提到的座次:“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坐西朝东的方向最尊贵,因此项羽和他叔叔项伯坐西朝东;坐北朝南的方向次之,因此项羽的谋士亚父范增坐北朝南;坐南朝北的方向又次之,因此沛公刘邦坐南朝北;张良是刘邦的谋士,只能屈居最卑的坐东朝西的方向。这些座次的礼节在古人的这种宴会上一点都错不得。

为什么东向坐最为尊贵?因为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大多数人习惯使用右手,从生理习惯上来说右手方便,故以右为尊。儒家学者孔颖达为《左传》所做的注疏中解释说:“人有左右,右便而左不便,故以所助为右,不助为左。”出自《礼记·王制》的“左道”一词:“执左道以乱政,杀。”孔颖达解释说:“左道谓邪道。地道尊右,右为贵,故正道为右,不正道为左。”

众所周知的“负荆请罪”的故事,起因就在于蔺相如比廉颇的功劳大,封官的时候,拜蔺相如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非常生气才寻隙滋事。可见官职也是以右为尊,贬官则叫“左迁”。连居住的地方也是以右为尊。古代房屋坐北朝南,皇帝面南背北而坐,因此地理上便以东为“左”,以西为“右”。在同一座城市中,高官和贵族住在“右尊”的西边,普通百姓则住在“左卑”的东边。陈胜、吴广起义时率领的九百名战友,入伍前都居住在“闾左”,即闾巷的东边,是地位最低的普通百姓。

既然西边是最尊贵的方向,古人就规定宴席上主席在东,宾席在西。古人出面为子女聘请老师,宴请老师时就请其坐在西边,所以受业的老师尊称为“西席”;主人坐东朝西作陪,东面是主人的位置,故称“东家”“做东”,“房东”“股东”等称呼也由此而来。

新闻推荐

超厉害 双料酒王还是他

青岛啤酒节,醉美西海岸。昨晚,第28届青岛国际啤酒节全民酒王争霸赛决赛在金沙滩啤酒城内激情上演。最终,32岁的青岛小伙任光...

青岛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青岛,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古人原来是这样吃饭的)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