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晓帆宋弢
本报实习生李梦情
大学生就业价值理念多元
“打算过完年再就业。”8月10日,青岛大学毕业生崔强(化名)告诉记者,他今年6月毕业后并未急于就业,而是利用这段时间去医院、社区做做志愿者,报名参加一些社会集体活动,“想再沉淀一下自己”。
“我在大学时期参与社会实践少,以前好好学习就行了,现在还要处理那么多社会关系,不知道怎么跟社会上的人沟通,总觉得有隔膜。”在崔强看来,他推迟就业最大的原因是“不知道怎么快速地从学生心理向社会工作者转变”。
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缺少实践经验会让大学生有社会畏惧症,甚至找不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打不起精神来面对这个“不太简单”的社会。
同时,缺少人生规划也是大学生“抵触就业”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感觉自己大学时期缺少有效的、能够坚持下来的人生目标规划。”青岛大学学生门晓静有些无奈,“等毕业了觉得自己什么也做不好,也不知道自己以后该往哪方面发展,免不了彷徨、不知所措。”
近些年,一些大学生大学毕业后既不打算马上就业也不打算继续深造,而是暂时选择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慢慢考虑人生道路的现象被称作“慢就业”。在日前某媒体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9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2.9%的受访者周围有“慢就业”的大学生。
青岛骥达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杨舜尧认为,“慢就业”现象是95后新生代高校毕业生逐渐展现出来的一个新的就业特点,这个现象的出现表明大学生对于就业的价值理念趋于多元化,也代表社会的包容性在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改善,父母对孩子的自我意愿也更加尊重。这有利于大学生毕业以后思考自己的定位以及提升未来就业质量。
可以暂时停下脚步
“就业形势并不友好,每年的毕业生都在增加,人才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可以想象。很多年轻人选择大城市就业,但大城市的就业岗位和薪资水平并不乐观。”青岛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系主任姜昕说,“慢就业”现象与背后的社会就业大环境密切相关。
“很多学生怕选错行业,找不到对口工作。”姜昕说,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毕业生择业观的改变使他们更能深入地考虑未来的职业规划和就业质量,对于那些还没有准备好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急着进入职场对他们而言并无益处,比起盲目加入应聘大军艰难求职,找一个自己并满意的职业,甚至“入错行”,暂时停下脚步、让自己有更多时间为人生发展做出思考与选择也未尝不可。
国内大型求职网站智联招聘公布的《大学生调查报告》中显示,大学生群体对“理想雇主”的构成要素中,公平公正的用人原则、“尊重员工”等,均超过“良好的收入前景”。
“不想屈膝于平庸,又找不到梦想的出口。”门晓静说,毕业生还是抱着梦想,追求自我,渴望在工作中得到成就感,但很多时候又会抵触无聊的朝九晚五的工作,路走不下去就选择停下来了。
“趣味、真我、成就感,实际上本就存在于看似无聊的工作中,但是这些职业选择,往往被部分人轻视或忽略,这会不太利于职业的长期发展。”在姜昕看来,很多毕业生很可能没有意识到眼前“枯燥机械”的工作在积累的过程中会发生变化,而未来的发展方向与这样的积累其实也是相匹配的。
“就像开车一样,90公里的速度匀速行驶是最省油的,如果停车过长后重新启动,耗油和提速的时间都会增加很多,车辆的固件也会老化和磨损。”杨舜尧提醒毕业生可以“慢”,但“慢”就业的时间最好维持在半年以内,更不能以“慢”为借口“啃老”,否则学习和知识储备能力都会降低,在职场上的竞争力会降低。
社会应多些包容
“如果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发现兴趣,对自身有清楚的认知,也不会在毕业之后找不到方向。”崔强说,有的时候某些课程实在无聊,可为了不挂科又不得不学,在象牙塔里“为上学而上学”。
崔强建议学校可以开设真正有用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目前虽然学校已经开设了这类课程,但实际并没有太多帮助,希望这些课程能多向学生介绍不同职业的工作内容、行业发展状况,比如让学生参观或体验各种职业,找到真正的兴趣点。”
杨舜尧认为,“慢就业”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高校的专业设置、职业生涯培训与社会需求不匹配,职业生涯教育缺失,同时,他在为企业做培训时发现,发现不少企业老板希望刚入职的员工“什么都会”,要“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给新员工的时间、空间和试错机会还亟待提升。
“越来越多的企业对年轻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姜昕说,社会用人单位过于务实,要求年轻人有工作经验,但普通高校的教育还是以知识传授、综合素质培养为主,并不像职业学校一样针对岗位培养,社会对于大学生就业应该有更多包容。
新闻推荐
□记者白晓报道本报青岛讯近日,青岛市高新区高创科技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经省地方金融监管局批复开业,这是山东省...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