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内科科主任代先慧(右一)。
老年医学科科主任王志新。
泌尿外科科主任宋士强(右一)。
心血管内科科主任王均志。半岛记者张彤
有一种责任,叫生死相随。医生,那个拉着我们的手、帮我们去和“死神”赛跑的人,他们是健康中国、健康城阳建设的主力军,他们每日与疾病交战,用生命的大部分时间撑起了那件一尘不染的白大褂。
和其他职业相比,选择了“健康所系,性命所托”的医学,也就选择了一条异常艰辛的路。在首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半岛记者走进城阳人民医院,倾听医生心声,讲述其背后的感人故事。
心血管内科科主任王均志
这条“心”路,我会一直走下去
“医生,快救救我妈妈!”一个女孩突然哭着跪在王均志面前,王均志赶紧扶女孩起来,开通绿色通道,用最快的时间将这个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从死亡边缘抢救了回来。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这是心血管内科里最为流行的一句话。作为城阳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王均志平均一年要做七八百台手术,光急诊手术一年就达200多台。
2002年,30周岁的王均志正式步入工作岗位,从住院医师干到副主任医师,王均志可以说是当时海慈医院最年轻的副高。工作后王均志发现,真正缺医少药的是基层,2010年,恰逢城阳区人民医院人才引进,王均志做了职业生涯中的第二次选择,他毅然辞职来到这儿。在他的带领下,城阳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很快走上了规范化道路,从一个病区发展到两个病区,从二三十住院病人增加到现在的100多张床位,日门诊量从60多人次增加到120多人次,每月出院的病人从100多人次,增加到三四百人次。
“干医生都一样,你不付出,永远都干不出成绩。每次将濒临死亡的病人救回来,让非常痛苦的病人转危为安,真的非常有成就感。”王均志每天大部分时间是在医院度过,陪伴病人的时间胜过陪伴家人。
“做医生,我觉得挺好,如果让我再选一次,我还是当初的那个决定。”王均志说,做医生,而且还要做个好医生,这条“心”路,他将一直走下去。
泌尿外科科主任宋士强
一旦撂下这把刀,
我恐怕难以适应
“医生工作‘酸甜苦辣\’,这辈子,我是泡在这个职业出不来了。一旦撂下这把刀,怎么去适应,我真的难以想象。”
从1990年到2018年,从聊城到青岛城阳,从小科室到青岛市知名泌尿外科,从普通医生到省内顶尖专家……城阳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宋士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也书写了城阳区泌尿外科的“神话”。
“我没有微信,也不上网,我最大的爱好就是看病做手术。”从医28年来,他掌握的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个人平均月手术量80余例,是城阳人民医院出了名的“一把刀”。
对患者,宋士强心里有太多的放不下。他一年休息不超20天,平日里加班加点是常态,平均每天在医院的时间至少11个小时。“我只要两天不来医院,心里就慌,只有随时随地掌握病人的情况才能睡得安稳。”下班前,他要看一遍病人,尤其是做完手术的;下班回家,吃完饭溜达溜达就又来到科里,他说这样能避免很多危险发生。
“治病救人,是个良心活。”在这里同样的手术,能给患者节省一半的钱,“家门口”把病治好还省去了来回折腾的麻烦。
“如何把患者的命救过来,再把病给去掉,最检验真功夫。”有时宋士强在门诊一天能看到100多个病人,时不时会有患者因为不放心自己的病,十分焦虑,前后进门诊咨询多次,他一向很有耐心,一遍遍解答。“做医生,有初心才好。要善良一点、耐心一点,要有‘治病救人,帮助病人’的心态。”
老年医学科科主任王志新
48小时连续抢救,
她只睡了俩小时
“我志愿献身医学,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救死扶伤,为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从小立志当一名医生,王志新1984年踏入了向往已久的医学院,入学时的誓言时刻激励鞭策着她在29年的从医之路上越攀越勇。
城阳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成立于2012年,王志新担任科主任以来,通过科学严谨的管理,规范的治疗和悉心的护理,整个科室“零差错、零事故”,得到患者和家属一致认可和好评。
在去年夏天最炎热的时候,老年医学科收治了一名热射病的病人,来时病人处于深昏迷状态,生命垂危,大小便失禁。王志新赶紧带领科室人员抢救,过程中,病人体温的波动、每一个异常的心律、每一次呼吸节律的变化,都牵动着她的神经,连续30多个小时的救治,病人的命终于保住了,直到痊愈出院。“病情就是命令,要时刻做好与‘死神\’赛跑的准备。”王志新说,几十个小时连轴转是常事,最近的一次抢救,她两天只睡了俩小时。
一年365天,王志新都在忙碌中度过,只有上班时间没有下班时间。越是过年过节科室危重病人越多,她每天提早来到医院,查房、看病人、下医嘱、坐门诊、抢救急危重症患者,同事们戏称她是不知疲倦的“智能超人”。
自从有了第一部手机,王志新的电话号码从未变过,常年24小时开机。每次在家接到紧急电话,她只能嘱咐儿子照顾好自己,“妈妈要去救人了”。从小到大反复说、天天说,让孩子深受影响也成为了一名医生。
呼吸内科科主任代先慧
不后悔选择从医,
但确实对家人亏欠太多
“爸爸,我冷。”正在门诊上的代先慧,一看是儿子打来的电话,再三犹豫,最终还是心有不忍接起了电话,因为他知道,儿子向来懂事,知道爸爸工作忙,一般不会打扰,这时打来电话,想必是有急事。可门诊上还有许多患者在等着他看病,电话里他让儿子先量量体温,便匆匆挂断了,心里干着急。而那次,年仅7岁的儿子发烧39℃。“平心而论,我亏欠他太多,每次回想起来,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儿。”说着,代先慧的眼圈红了。
这边是工作,那边是家庭;这边是患者,那边是亲人。代先慧心中的天平终究还是偏向了患者。从医17年,有过心酸,也有过委屈,但看到一双双渴望被救治的眼睛,代先慧就知道自己已经离不开医院,离不开患者。每次帮患者挽救了生命,每次看到患者康复出院,心中的那份成就感便油然而生。
2012年,临沂的一个20多岁小伙因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住进了城阳人民医院,这是一种死亡率很高的疾病,一米八的壮小伙瘦得只剩60斤。看着年轻的生命即将逝去,再看看他父亲眼里充满的悲伤和绝望,代先慧当时心就痛了。“说实话,看着年轻的生命在自己眼前逝去,心里有太多的不甘,那种感觉就好像在悬崖边上,用手拉着一个即将掉下悬崖的人,最终没有拉上来。”在他的努力下,这个小伙终于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在代先慧儿子心目中,自己的爸爸是个“大英雄”,每次有人在他面前提起爸爸,他总会特别自豪地说:“我爸爸很厉害,会给人治病!”每每谈及家人,代先慧都觉得亏欠得太多,儿子的懂事更加让他内疚。
“既然干了医生,那就是一辈子的事,治病救人咱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代先慧说,如果重新来过,他还是会选择干医生。
新闻推荐
阳光城阳,多彩文化 城阳区2018年精准文化惠民演出全面展开
半岛见习记者路瑶通讯员张亮亮近日,在城阳区各社区的文化广场上,处处欢歌笑语、歌舞飞扬,城阳区2018年精准文化惠...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