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国际机器人中心。
2018年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与轮滑舞者共舞的冰屏机器人惊艳全球(新松机器人供图)
堪比“特种兵”的智能安保机器人“坦克”。
橡胶轮胎智能分拣系统。
助推“放管服”的政务服务机器人。
半岛见习记者胡蕾
日前,规模及影响力列居全球4大机器人展之一的CIROS2018第七届中国国际机器人展览会完美收官,组团亮相的青岛高新区机器人企业收获满满,共斩获5项“金手指”大奖。其中开园仅五年的机器人产业园开启“霸榜”模式,已连续三年荣获“金手指奖·最具影响力机器人产业园”这一行业最高奖项。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机器人特别是智能机器人产业的研发、产业化,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综合竞争水平的重要指标。高新区作为青岛市智能制造行业的排头兵,始终以建设“国家机器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为着力点,目前已聚集114家机器人产业链项目,年产值超90亿元,可谓“百家争鸣”。近日,记者走访了高新区多家机器人企业,来充分感受高新区“机器人军团”的强大实力和科技创新活力。
催泪瓦斯、狼牙棒、高音喇叭、爆闪灯,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能让人将这些防御性武器和机器人联系起来。在青岛通产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通产智能),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这台名为“坦克”的智能安保机器人。称其为“坦克”名副其实,履带式行走,配备“作战”武器,还具备灭火功能,不过与坦克不同的是,这是一个不需要人工操作的智能机器人。只要后台设置好布防区域,“坦克”就能“护一方平安”。
近年来,深度学习、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的迅速崛起,推动着诸多行业的巨大变革,安防行业更是从“人+摄像头”的安防2.0时代,迈向了“机器人+大数据”的安防3.0时代。据通产智能副总经理罗海英介绍,“坦克”这款产品的研发最早是基于银行金库值守等现实需求而做的。银行金库值守须有专人负责,而值守空间密闭狭小,工作人员身体舒适性很差,加上现在银行的女性员工较多,值守这类工作让大家很是“反感”。在这种情况下,用机器人去替代人完成这项工作就有很大意义了,机器人具备一定的震慑力和战斗力,能够防止非法入侵,另外,机器人的执行能力更好,不会存在脱岗、懈怠的问题。
智能安保机器人由驱动机构、采集机构、控制机构和安防机构四个部分组成,运行时通过激光雷达扫描地形建立地图,实现自动巡逻,并判断敌我双方位置,一旦发现危险人物进入防范区域,便会主动上前,警示危险人物不要靠近,并喷洒驱逐气体,达到防御目的。
虽然了解了智能安保机器人的工作原理,但是,机器人能看守金库?这件事情在谁听来也许都会首先在脑海中打个大大的“问号”,罗海英用一个视频帮助记者打消了这个疑虑。视频中,“坦克”被带到了户外恶劣的环境中,不管是洒满玻璃碎片的道路,还是布满3cm铁钉的木板,“坦克”都能从容通过,速度可以达到1.3米每秒。这是为了测试机器人的性能,工作人员做的一个“严苛”的现场实验,不过机器人不仅顺利通过了各类障碍,还完成了灭火和攻击目标“嫌疑人”的任务。
罗海英告诉记者,“坦克”还有一个“好兄弟”,叫作“战狼”,这两款智能安保机器人都是由公司总经理郭杰主导研发的。当初,“坦克”样机做出来之后,为了测试机器人的实战性能,郭杰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测试当天,他从银行取了50万元现金,“谁能突破我的机器人防线,这50万就是谁的了!”这场“真金白银”的测试,足足吸引了几十号人前来挑战,众人跃跃欲试,并带上了各种破坏性武器——木棍、酒瓶等。然而,郭杰信心满满。果真,“坦克”不负众望,不管众人用木棍打、酒瓶砸还是试图翻越,都没能突破它的坚固防线。
机器人掌握了“百般武艺”,那会不会误伤人类?这个大家大可不必担心。记者了解到,在研发过程中,通产智能研发团队充分考虑到了安保机器人在实战应用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让“坦克”更有战斗力和执行力的同时,还适当控制了机器人的“武力值”。“我们安装的这些武器都是防御性武器,不会对人造成严重伤害,主要是起到威慑作用。在机器人采取措施的同时,会向监控中心报警,而监控中心是有人值守的,一旦接到报警会迅速赶赴这一区域进行处置。”罗海英介绍道。
目前,通产智能的智能安保机器人已经通过了相关部门的专业认证,是国内首款通过公安部安全质量检测认定的智能机器人,而且已经在山东菏泽的多家银行开始应用,承担了值守金库的工作。
在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各部门大力推行涉企涉民的事项尽可能网上办,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这也给智能机器人企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很多企业把目光聚集到服务机器人这一领域。为此,通产智能也研发了多款各种应用场景的服务机器人,本次荣获金手指大奖的“政务机器人”就是一个杰出代表。这款智能政务机器人可以实现自主运动、语音交互、人脸识别、声源定位等功能,主要应用在税务大厅、案件受理中心、公安户政大厅等场景。比如,在办理身份证业务时,只需语音告诉机器人,“我要办理身份证业务”,它的操作板就会自动开启,操作板上集成了身份证识别、指纹录入等功能,同时可以实现拍照,办理身份证补证、换证业务仅需2分钟就能完成。
通产智能“战狼”“坦克”轮番登场,气势不输特种兵
科捷机器人倒逼日企“下岗”,与富士康“恋爱”十余年
新松机器人冰上起舞,惊艳平昌冬奥会
一天内完成40万部苹果手机的分拣,需要多少人?答案是20人左右;生产一个宜家成品相框,需要多长时间?答案是4秒;在车间移动重达1吨的轮胎,速度能达到多少?答案是4米/秒。这些依靠人力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在工业机器人的帮助下都已经成为了现实。越来越多的工业机器人“走”进工厂,替代了大批普通劳动者。
“让机器人进入每个工厂,每个家庭”是青岛科捷机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捷机器人)的美好愿景,从2008年公司成立至今的10年时间,这一愿景正在实现,科捷机器人生产的多款工业机器人,正在悄悄改变着很多行业的生产面貌。
众所周知,苹果全线iPhone手机都是由富士康生产,而承担起富士康自动化安装的正是科捷机器人。作为富士康集团在大陆唯一的合作伙伴,科捷机器人已经累计为富士康提供了20多条智能手机组装生产线,3500多台应用机器人,从最早的智能手机iPhone4到当下最新机型iPhoneX等都是通过科捷的自动生产线完成组装生产的。
机械专业出身的陶喜冰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跟自动化打交道,自1998年国家开始对机器人行业进行立项开始,陶喜冰在这个行业里已经耕耘了20年,周围也聚集了中国最早也是最成熟的一批机器人研发人才团队。
就是这个团队,当初仅用了1个月就在原有技术基础上制造出契合富士康生产线需求的机器人,并成功以低于对手一半的价格挤掉了当时一直“盘踞”在富士康的日本机器人企业,并从此开启了跟富士康十余年的“恋爱”。如今,与富士康的合作占科捷机器人总业务量的1/3。除了智能组装系统,科捷机器人还为富士康打造了全球物流分拣系统,在自动分拣仓库里,机器手可以轻松识别不同制式、颜色、型号的手机,根据订单完成分拣工作,一个3000平米左右的仓库,每天可以完成40万部手机的分拣。
在CIROS2018第七届中国国际机器人展览会上,科捷机器人的龙门机器人智能分拣码垛系统获智能集成奖,另外热成型智能化机器人则获创新产品奖。
说起龙门机器人智能分拣码垛系统来,陶喜冰称其颠覆了轮胎行业。传统橡胶行业一般是这种生产场景:40℃左右的高温,伴随着刺激性气味,工人们需要将几十斤的轮胎一一分拣、码垛,每天的搬运量将近5吨。“干这一行的都是70后,40岁往上的人,80、90后吃不了这个苦,年轻人不愿意干,缺少劳动力”,陶喜冰说。而这种现实的生产需求,也正是科捷机器人研发“龙门机器人”的初衷。
陶喜冰介绍,全球的轮胎生产有55%在中国,而中国的轮胎生产有50%在山东。庞大的市场需求与缺少劳动力的生产现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落差,橡胶轮胎行业的工业机器人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2014年,科捷机器人成功研发了“龙门机器人”产品,并陆续应用于国内多个大型橡胶轮胎企业,实现了机器人单件搬运、码垛、区域暂存功能,配合条码或RFID扫描,还可以实现物料智能自动分拣、多种物料配盘组盘等功能,填补了国内应用空白。
陶喜冰用“三高”来形容他们的龙门机器人,即“高载重、高速度、高精度”,这种机器人一次性可负载接近1吨的重量,搬运速度可达到4米/秒,轮胎混装正确率达到100%,为工业生产节省了2/3以上的人员量。记者在科捷的生产车间里看到了龙门机器人这个“庞然大物”,虽然是个大块头,但干起活来丝毫不笨拙,机械手臂灵活地将橡胶轮胎精准地移动到指定位置,不仅效率高,而且比人工搬运还要精准。陶喜冰颇为兴奋地说:“这个事情我们做得很有价值,它深刻改变了橡胶行业的生产面貌,对行业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目前,科捷机器人的客户群体已经涵盖了国内外所有的橡胶轮胎高端品牌,2017年就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而今年4月,在中国机器人行业发展论坛上,科捷机器人凭借着多年的行业积累和对技术孜孜不倦的钻研和追求,斩获了中国机器人2017年度“最具投资价值奖”。
在2018年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张艺谋指导的“北京8分钟”文艺演出惊艳全球。其中有一个场景,机器人与轮滑舞者互动,他们携手一起从平昌穿越到2022年的北京。机器人灵活的舞蹈动作,让观众叹为观止。
据介绍,这是中国新一代智能机器人第一次在国际赛事上表演高难度的舞蹈动作,新松机器人一经亮相就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其实刚开始时张艺谋导演担心机器人会出差错,但后来经过我们不断地调试,机器人表演反而成为他最放心的环节。”在位于高新区的青岛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岛新松)展厅,总裁刘长勇指着展示屏上“北京8分钟”的视频画面告诉记者。
青岛新松是去年3月份正式在高新区注册成立的,定位是新松机器人北方区域总部。了解机器人行业的人都不会陌生,这家公司堪称国内机器人行业的龙头企业,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已经涉足这一领域,是全球机器人产品线最全的厂商之一,拥有国内最大的机器人产业化基地,公司市值位居国际同行前三位。
刘长勇介绍,选择在青岛设立分公司,主要有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山东是新松机器人的客户群体比较集中的一个区域,在青岛设立分公司能够就近服务客户。另外,青岛作为海滨城市对吸引人才有比较好的优势,有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而青岛新松这类行业标杆企业的落户,不仅能将自身的技术优势带到高新区,还能带来不少供应商,对区域的供应链也是一个很好的挖掘和提升。
这家“来头不小”的机器人龙头企业,行事却相当低调。在高新区中科研发城,记者实地探访了这家“实力派”企业,这里是青岛新松的研发场地。
据介绍,公司180人的团队,其中有120人从事研发工作,而且70%以上是硕士学历,平均年龄不到30岁,是一支年轻有活力而且高学历的团队。距离研发场地大约7公里的地方,青岛新松还有1万平米的生产车间。
作为新松机器人全国布局的产业化基地之一,青岛新松去年10月份开始正式运营,如今已经签了2个多亿的订单。
在公司展厅,刘长勇向记者详细介绍了青岛新松的主要产品和业务:室外AGV、协作机器人、复合机器人以及定制化生产线等,这些产品很多已经出口到国外的知名企业。“室外AGV的研发,我们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做出了样机,而国外周期最短的也要16个月。”刘长勇说。
产业化是企业发展的命脉,只有将研发成果产业化、市场化,才能生存下去。但在机器人这个智力密集型行业,如果没有后续的研发和投入,没有持续的创新,企业早晚也是会被淘汰的。对于青岛新松未来的规划,刘长勇有着清晰的认识:“我们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着眼现在,把我们的研究成果进行工程应用;另外一方面,新松从研究所出来,本身就带有一种创新的文化,希望我们每年都有2到3款新产品出现。”
延伸机器人“集团军”成型,百家争鸣
此外,在本次展会上,青岛宝佳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佳自动化)的深粮大米智能卸车码垛入库系统也获得智能集成奖。
其实,无论是通产智能、科捷、新松还是宝佳自动化,这些机器人企业的不断成长,也折射了高新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壮大历程。
虽然已经三次荣获“最具影响力机器人产业园”,但实际上,高新区机器人产业开启发展“加速度”才不过五年。
2013年5月,国际机器人产业园开园,并成立青岛市智能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高站位才有大作为,青岛国际机器人产业园一亮相,目标便是打造北方最大机器人产地。产业园核心区占地1000亩,重点吸引国内外优秀机器人研发制造企业以及配套企业入驻。
2014年,青岛国际机器人产业园获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内首家“机器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标志着青岛机器人产业正式进入国家产业布局版图;2015年,高新区编制实施《青岛国家高新区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园的战略定位是“国家机器人产业创新基地”“工业机器人产业基地”“水下机器人基地”“智能服务机器人基地”,重点发展机器人本体制造、机器人集成应用及核心零部件以及控制软件、配套服务等;2016年,青岛国际机器人中心启动运营,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机器人展示交易平台、信息交流平台、研发孵化平台、科普体验平台。
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政策支持,为此,高新区构建了产业政策支持体系。已出台十余项产业发展规划及支持政策,在鼓励企业创新、扩大规模、引进人才、加大科技资金和产业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专项支持。
此外,高新区还建立了工业机器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在机器人领域引导建立了市级智能机器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成立了机器人本体机构研究实验室、控制系统研究实验室、智能夹具研究实验室,持续开展智能机器人的关键技术攻关。
追溯高新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诸多龙头企业的接踵落户,本地企业的蓬勃发展以及高科技产品的不断亮相,离不开产业的集群发展优势,更离不开高新区营造的全方位的链式产业发展环境。建立产业园、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启动机器人中心、成立实验室,高新区可谓步步为营,用专业团队和专业水准引领着机器人产业的发展。
2012年,高新区机器人产业产值仅有1.5亿元。而截至目前,青岛高新区已经聚集114家机器人产业链项目,占全市机器人企业的80%以上,2017年产值达90亿元。
在龙头企业引进方面,瑞典ABB、德国库卡、日本安川电机、日本发那科、日本不二越、沈阳新松相继落户,为高新区机器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在本土企业发展培育方面,科捷机器人、宝佳自动化、诺力达智能科技、星华智能装备、北洋天青、里奥机器人、通产智能等茁壮成长,不少企业已经在行业内产生了不俗影响。园区产品涉及焊接、冲压、码垛、上下料、机械加工、水下搜救、运输、清洗、康复、教育、娱乐等多个领域,初步形成了以国际机器人产业园为主要基地的优质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引领新旧动能转换,助推“智造”强国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也是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引擎。机器人产业作为智能制造的主要方向和其他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抓手,对全省新旧动能的转换具有重要意义。
青岛国际机器人产业园开园五年,会聚百余家机器人产业链项目,总投资超过百亿。被誉为世界机器人制造企业“四大家族”的瑞典ABB、德国KUKA、日本发那科和安川电机齐聚高新区;国内最大的“新松机器人”,投资36亿元在高新区建设国家级机器人产业创新平台和北方区域总部;本地机器人“明星企业”云集,各级各类奖项拿到手软。青岛高新区以“建链、补链、强链”的全链式发展思维,加速培育起了一个庞大的机器人产业集群。
智能制造与新材料产业是青岛高新区的六大主导产业之一,依托青岛国际机器人产业园,高新区将继续发力,完善机器人产业链,发挥产业集群优势。
预计到2020年,青岛国际机器人产业园将容纳机器人相关企业150家,产业规模达190亿元,机器人产业链基本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显现,技术水平进入国内先进行列,在机器人本体、集成应用、服务机器人等重点领域成为全国重要的研发制造基地。
不论是“战狼”“坦克”等服务机器人,还是龙门、室外AGV等工业机器人,亦或是为客户量身定制的整体解决方案,高新区的百余家机器人企业正用自身的力量改变着各行各业的生产面貌,以机器人为载体,用智能化、信息化的手段为传统产业赋能,用自我变革推动产业变革,努力践行着新旧动能转换的光荣使命。
新闻推荐
拆掉违建,免费给设计新厨房 市北区延安路街道完成18个老旧楼院整治,人性化执法获居民点赞
改造后的标山路112-120号院,焕然一新。文/图半岛记者刘笑笑通讯员曾志投入695万元,仅用三个月时间就完成辖区18个...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