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赵琳
6月16日下午,“聚焦国家”单元聚焦伊朗电影,许多青岛市民走进影院,与伊朗电影主创人员面对面交流。
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万达茂影城,不少熟悉的电影海报映入眼帘,其中就有伊朗电影《小鞋子》《一次别离》,很多中国观众都看过。凭着对现实的关注和朴素的表达,伊朗电影在各大国际电影节上屡屡获奖,赢得了广泛认同。
“目前伊朗电影总共获得了4000多个国际电影奖项,其中很多都是含金量很高的国际大奖。平均每年,伊朗夺得百个以上国际电影奖项。”虽然很多中国观众熟悉伊朗电影,但是伊朗电影代表团团长的介绍还是让大家大吃一惊。
伊朗电影获得国际认可,“秘诀”在哪儿?《蜻蜓池塘》导演穆罕默德·礼萨·阿拉伯,获得过30多项国家和国际奖项,并在22个国家和国际电影节中担任评委和推荐人。他认为,伊朗电影获得国际广泛认同,不存在什么“秘诀”。“最重要的是制作电影的人要从社会现实问题出发来思考和评论。比如大家都熟悉的伊朗著名导演阿巴斯,他的电影没有特效没有大明星,完全是遵从内心的表达,在如何表现人性上是很强大的。”
不同的电影人有不同的表达。穆罕默德·礼萨·阿拉伯介绍,这次展映的《第143道》,讲的是战争中一个母亲的故事,儿子去参战没有回来,是从母爱的角度来看战争。但是另外一个导演去拍战争题材,有可能是完全是不同的角度,但也会好看,也会启发人性。“所以我说没有技巧。电影人就是要跟我们的观众建立实在的关系,反映真实的、人性的东西。所以到影院来交流,我是一定要来的。”
穆罕默德·礼萨·阿拉伯告诉记者,世界上有很多电影类型,多样化的表达是为了适应观众的审美和需求。“我对中国年轻导演也有一些了解,比如贾樟柯的《山河故人》在伊朗评价就非常高。很多伊朗人在欣赏文艺片的同时,也很喜欢看中国功夫片,喜欢成龙、李连杰。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白观众需要什么,我们有责任表达什么。”
《蜻蜓池塘》5天来在青岛9家影院展映。6月16日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万达茂影院放映结束后,记者随机采访了中国观众。观众于涛告诉记者,这部电影讲的是爱,但关注的人很独特,是想成为窃贼的年轻人,其中还有个聋哑人。“没什么花哨的剪辑,也没有特技、3D。就是像流水一样缓缓地讲故事,需要静下心来看,看完是一种享受。”
新闻推荐
□记者赵琳报道本报青岛6月15日讯今天,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电影市场”闭幕。为期两天的活动中,共有12个国家...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