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俄罗斯导演维亚切斯拉夫·尼基福罗夫和中国演员合影。文/半岛全媒体记者孙丰欣李晓哲肖玲玲图/半岛全媒体记者孟达报道
本报6月16日讯16日,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的“聚焦国家单元”迎来了阿富汗、白俄罗斯、伊朗、蒙古四国的电影人。短短几个小时里,一个个风格迥异又充满生气的电影镜头,向我们展示了不同国度的人文与艺术魅力。在媒体群访环节,多位电影团成员提到了与中国在影视、话剧等人文艺术方面的交流,纷纷点赞中国元素。
白俄罗斯电影代表团团长、文化部电影局局长雷德万讲述了他与青岛的十年之缘。他说,十年前就曾来过青岛,而十年之后,他又作为团长带队来青岛参加电影节,青岛变化实在太大了,他差点没认出来。雷德万笑着说,“我们的团队组合很有意思。”既有76岁高龄、热爱中国文化的著名导演,也有体现国际合作的中国女演员唐诗函,还有同时参演三部影片的超级男主角。“电影节期间大家都在说要加强跨国合作,我想我们已经小试牛刀了,比如《寻亲记》就起用了中国女演员。”
而电影《寻亲记》的导演维亚切斯拉夫·尼基福罗夫则从上合电影节上找到了新的灵感。他说,回国后他打算拍摄一部影视作品,将镜头对准那些在白俄罗斯工作和生活的中国人。“希望能和中国的电影人一起探讨,拍摄更多优秀的作品。”
在当天的采访中记者发现,跨国影视文化交流不只是体现在演员的合作上。许多国外的影视、话剧等人文艺术领域也随处可见中国元素。在聚焦蒙古环节,电影《疯母亲》的制片人敖能就说,中蒙两国的文化交流一直都在进行,“比如《疯母亲》这部电影的剧本就是中国作家写的,在我们的国家很有名。此外,曹禺先生的经典话剧《雷雨》也曾经被搬上我们的话剧院舞台,很受观众喜爱。如果今后有合作机会,我期待能合拍一些喜剧作品。”
伊朗电影代表团的主创们则为青岛的影视文化政策点赞。《蜻蜓池塘》的导演穆罕默德·礼萨·阿拉伯说,自己参加了七八十个电影节,但这次却格外不一样。“这儿不是一时的电影节,而是一个持续、稳定的产业平台。整个城市里都是电影元素,还有一系列的推动电影产业的政策,我认为打造电影基地的想法很有智慧。”
新闻推荐
一张百元钞票就可以兑换一箱价值1188元的茅台镇谷中原浆酒,这样的好事就发生在青岛日报社一楼安徽路厅,每天来兑换酒的市民...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