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管理村,管理混乱不堪,是一个穷村乱村,2001年,村集体收入只有5万元,村集体固定资产仅有10万元。
现在的管理村,管理井然有序,是一个富村强村,2017年,村集体收入3900多万元,村集体固定资产达6亿元,分别是2001年780倍、6000倍。
翻天覆地的变化背后,折射出管理村的“管理”之道,那就是党章和村规民约,为村庄治理奠定了基础、确立了制度、带来了成效,堪称乡村振兴的真实写照和生动实践。
2001年,在外经商、事业有成的刘元征临危受命,回到管理村担任村支部书记,当时的管理村组织涣散,党员不像党员,干部不像干部,班子毫无威信可言。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为了让管理村真正名副其实“管理”有方,刘元征上任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抓好党员教育,实现思想观念转变,将村党支部打造成坚强的战斗堡垒。于是,他采用了老办法——学党章,把党员召集封闭起来,先念入党誓词,再学党章,对照党章看看自己哪条做到了,哪条没做到。学完党章,接着开组织生活会,要求党员从家庭、社会、工作、生活等方面,对照党章说说自己的情况,结果党员们越说越惭愧,越说越脸红,最后都成了做自我检讨。学习结束后,刘元征趁热打铁,在每个党员家门口挂上了“党员之家”的牌子,牌子上写着“为党旗增辉”,提醒党员身份,随时有个党员样。
依靠一本党章,管理村党员以实际行动彰显先锋本色,他们对照党章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赢得了村民信赖。然而,村庄发展,不仅需要党员的带头和引领,同样需要全体村民的共同参与。
随着我市新城区开始建设,2001年需要征用城郊农业村——管理村1170亩土地。当时的村民受制于思想观念等因素,很多人不理解不支持,村庄陷入一片混乱,新城区建设一度停滞。
刘元征认识到,村民有意见不配合主要是因为对相关政策不了解,对发展趋势不理解。为此,党支部将制定《村规民约》提上了议事日程,并将“凡关系村民切身利益的事都由村民来决定,村事村民决定村民办”写入其中。通过制定《村规民约》,管理村真正建立起了管村治村的规矩。
征用村庄上千亩土地,对一个村庄而言,无疑是一件大事。让村民们畅所欲言、发表意见,集中智慧、共同商议,的确是明智之举。经过反复论证、深入研讨,最终管理村决定实施整体异地搬迁,经过3年努力,建起了有15幢住宅楼、人均住宅面积50平方米的花园式社区。
管理村《村规民约》,17年来正式修订过5次,这本小册子,不仅约定了治安管理、邻里关系、乡风民风等内容,还为村级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提供了制度保障,被党员群众称为村级“小宪法”。
众人拾柴火焰高。正因为党员干部带头支持村庄发展,广大村民积极参与村庄事务,管理村凝聚起了磅礴的发展动力。借助新城区建设的机遇,管理村成功实现了村庄跨越式发展,由一个落后的传统农业村蝶变为新型城市社区。村庄先后获评青岛市五个好先进党支部、青岛市小康示范村、青岛市党建工作示范村、山东省文明村庄、全国文明村庄。
“管内管外管你管我管而有序,理政理财理家理事理当井然”。这幅立在村口的对联,让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管理村村名的含义、发展的要义。(陈凯)
新闻推荐
青铁国旅畅游大东北夕阳红专列将于6月20日启程,青岛始发,安全快捷,全程导游陪同,火车上有医护人员,游客可以一次玩遍东三省和...
青岛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青岛,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