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在青岛落地生根,为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未来发展注入了强劲的 “新动能”。近日,早报记者从市发改委采访获悉,目前青岛已构建市级新旧动能转换项目库,入库项目1000个左右。其中,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项目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备受各方关注。据了解,该项目已经启动,预计2020年,城阳将开出时速600公里的国产高速磁浮列车。
轨交实验室已正式开建
五一假期过后,在城阳区棘洪滩的动车小镇里,一片3万多平方米的施工现场热火朝天。记者看到,现场已经完成了土地平整和临时道路浇筑,开始搭设临时办公区和宿舍。雨后的土地还有些泥泞,挖掘机正在开挖基坑。 “表面看跟普通工程没什么不同,但到今年底,一座全定制化的国家实验室将从这里诞生,明年4月就将正式投用。 ”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工作人员高翔介绍,“为满足实验条件,开挖深度在8米左右的深基坑就有4个,动车这样的庞然大物能‘沉入\’其中进行测试。 ”
实验室全名轨道交通车辆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下称“轨交实验室”),是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首批进驻项目中最先动工的,标志着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正式进入项目建设阶段。该项目是国家发改委城市轨道交通创新能力建设专项的重点内容,建成后将填补我国轨道交通领域试验和验证条件的空白。 “此前,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已建成高速列车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轨交实验室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城轨车辆系统集成试验技术装备,带动和促进整个轨道交通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向更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现场的一位技术人员告诉记者。
今年拟开工6个平台项目
据了解,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已列入国家、省、市“十三五”规划,并确定为省、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项目总投资600亿元,规划用地约6平方公里,在城阳区建设整合全球轨道交通领域创新资源的产业集聚区。
2018年,创新中心确定了轨道交通车辆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高速磁浮实验中心、高速磁浮试制中心、中车云平台、环境风洞实验室和磁浮试验线(暂定)等6个平台项目开工,总占地约600亩,估算总投资约60亿元。
目前,我国高速列车进入全面自主创新阶段,对创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副主任赵明花介绍,首批进驻的几个项目在提升我国高速列车技术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方面将“各显神通”。以前是产品生产出来交付给用户就可以了,有了中车工业云平台,高速列车生产商提供的将是全生命周期的产品制造、维修与服务。 “这还只是云平台其中一项功能。 ”赵明花指出,云平台汇集的数据将是创新的有力支撑,通过资源虚拟化、能力服务化和过程协同化方式,它能促成创新中心与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链的共享应用。据悉,该项目预计9月底开工建设。
另外,有了环境风洞综合实验室,我国轨道交通装备综合气候环境和高速列车专用空气动力学实验装备的空白将得以填补。该项目预计12月底开工。
高速磁浮列车城阳制造
采访中,早报记者了解到,2018年拟启动的项目主要服务于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列车研制,以及为实现行业先进制造技术和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构筑坚实的硬件支撑。据相关技术人员介绍,该项目具有技术先进、创新性强,瞄准世界前沿科技,符合新材料、新工艺、新产业发展趋势等亮点。主要困难在于建设周期较长,国内国际没有可供参考的标准,项目关键设备大多数为非标准设备。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高速磁浮实验中心和高速磁浮试制中心,两项目同为国家科技部“十三五”重点科技专项“磁浮交通系统关键技术”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项目建成后将服务于高速磁浮列车的研制,大大提升我国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的落子,为青岛市轨道交通产业从以装备制造为主向占地更少、附加值更高的前端研发、设计和后端检修、认证产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据青岛市城阳区动车小镇管委会投资促进部部长刘新岐介绍,预计到2020年,曾开出了白色“和谐号”动车、红色“复兴号”动车的城阳,又将开出时速600公里的国产高速磁浮列车。 记者 王婷
新闻推荐
半岛全媒体记者马正拓通讯员王彤彤报道本报5月6日讯6日上午9点30分左右,在某建筑工地务工的张先生,匆匆赶到了城阳巴士第二分公司,从乘务员韩雅琼的手中接过了自己的黑色手包。经清点,里...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