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10年1月一本由青岛印书局出版的《青岛摄影集》(Tsingtau Album)中,一张别墅式三层建筑的图片,曾让许多建筑与史学爱好者困惑不已。因为除了图片说明中的德文“MarineOffiziersCasino”,在现有的资料里还没有任何关于这幢建筑的详确记载。这幢历史建筑究竟在哪里?它是否依然伫立在青岛的某个地方?
有观点认为,根据1906—1907年度的《胶澳发展备忘录》,在当时德国驻军的俾斯麦兵营里曾有一座军官餐厅将于秋季进行改造的记载。故该建筑应位于兵营内。不过根据几张该建筑拍摄角度不同的图片显示,这幢建筑似乎位于距海很近的岸边,而且在其中的一张图片中,该建筑的一侧还看得见小青岛和岛上的灯塔。因此,该俱乐部位于俾斯麦兵营的说法,显然不成立。另外,在1910年贝麦和克里格出版的旅游手册《青岛及近郊导游》中,还有“从大衙门过桥后步行约五分钟是一座新建成的‘官员伙房\’”的记载。这座所谓的“官员伙房”是否就是我们曾无从找寻的那幢建筑,过于简单的记载,显然还无法给予我们更为可靠的答案……
在德国波恩大学地理学院马维立教授的协助下,研究者们考证到这幢房子正式的名称是“海军军官俱乐部”。它是一家由胶澳总督府授权,专门为常驻青岛的德国海军第三营以及远东巡洋舰队的高级军官们提供食宿和聚会的娱乐场所。该俱乐部建造于1907—1909年,并于1909年1月29日正式对高级军官们开放。俱乐部的设计者是总督府从德国聘任的建筑师舒备德。除了该俱乐部,舒备德还负责了皇家青岛观象台、索尔夫别墅、狩猎俱乐部等建筑的设计。
根据文字和图片资料的指引,我们如愿以偿,在今海军博物馆大门内的左侧,找到了这幢今天已十分破旧的俱乐部。由于旧址所在地域多年来一直为军事管理禁区,才久不为人所知。
这座建筑平面为不规则的矩形,砖石结构。主体建筑为三层,立面朝向东。可能为了增加建筑主立面的高直感,并利于楼上聚会主大厅的采光,建筑师舒备德在俱乐部主体上部设计了三组规整的竖直分割的窗户,主入口设于主立面下方,三座拱形的门洞亦处理为虚空间,这种设计手法在11年后还被一名日本建筑师运用于堂邑路日本邮局的设计当中。入口前方是一个实心矮墙围成的小平台,当时,由此可向东远眺奥古斯塔-维多利亚湾、汇泉角以及伊尔蒂斯山的优雅景色。也许是为了适应不同需求,亦有可能是为了建筑更为美观,建筑师舒备德在附属房屋的设计上,对建筑物的立面和高度都采用了不同处理。他用几组建筑体巧妙地组合成了整个俱乐部。主体建筑南侧延续有类似中国传统歇山式屋顶的两层建筑,北侧贴建的则是三组造型各异而又相对独立的裙房。这种手法虽然打破了德国建筑严谨的对称平衡,但却丰富了两侧立面的立体感,使之更为美观和具有情趣。值得注意的是,俱乐部的其他三个立面的底部各有一处设计独特的便门,可能是供特殊用途。
和同期建造的许多德国建筑一样,俱乐部亦采用普遍使用的牛舌瓦屋顶。从建筑整体的风格上看,德国海军军官俱乐部还与舒备德负责的毛奇兵营有许多相似之处,建筑的平面趋于清晰,立面变得简明,明廊和哥特式拱券等热带特色和异国风情的结构符号均已不见了踪影。德国学者林德认为,这种明显的转变除了建筑成本的因素,追求一种稳定的、具有青岛特色的建筑风格也是原因之一。林德同时还认为,这种风格应该是德国元素与当地气候以及中式建筑特点相融合的产物。
就在我们即将着手对这幢建筑的勘查和考订之时,还有学者考证到了该俱乐部在1914年之后的一些使用线索。青岛回归前夕,日本当局曾把筹备中的青岛商科大学事务所设立于此,这所大学最终在筹备当中便宣告搁浅。而建筑此后的一个使用机构——中国政府接收青岛的临时督办公署,却使得这栋老房子被赋予了极为特殊的历史意义。“1922年2月4日,日本在太平洋会议上被迫与中国签订《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同意将青岛归还中国。然而,以后的具体谈判中日本人层层设置障碍,妄图继续霸占青岛。就在临近交还之时,还勾结土匪人为地扰乱社会秩序,造成社会动荡,以期借口拖延甚至拒绝归还。在这种情形下,许多与青岛命运相关的历史决定就是在这座临时督办公署内做出的。 ”
相信临时督办公署在这幢前俱乐部中办公的时间极为短暂,虽然我们未找到临时督办公署迁入和离开这里的具体时间,但根据一些当时的记载进行推测,临时公署很可能仅在接收青岛前后的半年当中设立于此。
新闻推荐
1.5万亩樱花苗木种出致富路 西海岸新区大场镇樱花苗木卖向全国,发展10余年当地将拉长产业链
半岛全媒体记者李晓哲假期出游很多市民愿意去赏花,而这背后有一批辛勤的种花人。记者近日来到西海岸新区大场镇,探访当地1.5万亩樱花苗木产业情况。据了解,鲜花产业让当地村民致富,但价格也随...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