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云虽高,不如东海崂”,海上第一名山——崂山以源远流长的道教文化、雄奇灵秀的山光海色成为中国海岸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数千年来,淳朴的先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古老的风俗随潮水晨曦冲击、浸漫、融合,在这里形成一幅独具特色的民俗画卷。
上岁数的青岛人大概都听说过,在崂山有旧时岛城十大胜景的 “登瀛梨雪”,而此胜景的所在地,便是沙子口街道的登瀛村。 “崂山脚下登瀛村,环山面海隐丘林。”这一诗句凝炼形象地写出了登瀛村的地理环境和特点。
登瀛的典故 曾是徐福伐木造船之地
登瀛村距沙子口镇政府驻地仅4.2公里,周边环山,南临大海,是崂山西麓的一块肥沃的盆地。登瀛村西邻西岭村,东靠小河东村和大河东村。南临大海、北依崂山,仰观巨峰,阡陌交错,烟雾成霞,山岚抹黛,因其风景秀丽、宜于人居,曾经有着“崂山第一村”的美誉。
村子在密密的果树林木的掩映下,露出点点红瓦白墙,非常好看。每当春季,花朵盛开之时,桃花似片片白云,梨花银簇玉装,似白雪铺地,空气中弥漫着馥郁的清香,再加上氤氲的烟岚雾嶂,使人有身临仙境之感。这里自古就有“登瀛梨雪”的美誉,是崂山的十大胜景之一。
登瀛村的王姓,聚族而居。相传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王氏始祖从河南淮安府迁居此地。该村另一聚族而居的李姓则是来自云南大槐树里头,李氏的另一支后来去了山东的海阳县。为了不忘本家,两地李氏族走动频繁,亲密至极,后来登瀛李氏考虑到路程遥远,来往不易,遂决定将族谱公开,使海阳李氏建立祠堂。登瀛村地处崂山脚下,早先遍布檀、柞、楸、枫等林木,先民们曾在这里伐树烧炭。后来因檀木伐净,其它木材烧制的炭在质量上无法与之媲美,遂弃置炭窑迁居别地。王、李的先祖迁来时,见这里遍布炭窑,而跋山涉水来此不易,遂将居处定为“登窑”。如今村里有王、李、刘、姜、张、邵等姓氏,王氏人口最多,占总数的80%,至今已繁衍二十四代。
崂山自古就为道家“神窟仙宅”,长期以来更是佛道共处。前登瀛赋有“仙缘”,也颇具“佛缘”。徐福东渡,最早记载于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上世纪30年代,时任青岛市长的沈鸿烈考证出这里曾是当年为秦始皇求不死仙药的徐福伐木造船的地方,故改“登窑”为“登瀛”,意为“从这里出发,登上传说中海上三神山之一的瀛洲”。登瀛村于1962年10月分成前后两个行政村,即前登瀛村和后登瀛村。后来据考证,当今前登瀛村的前登瀛湾还是晋僧法显归来登陆之处。
登瀛的繁华 旧时帆樯林立商贾纷然
前登瀛村是崂山西麓最为肥沃的一片盆地。这片盆地种植出的崂山特产“窝梨”曾经被运往南方各大省市,广受欢迎。清黄肇颚《崂山续志》中提到“登窑旧有口岸……秋间椒梨熟时,渔筏之外,船舶捆载,与江南通贸易”,可谓帆樯林立、商贾纷然。
直到今天,村中老街还可见拴马石、大照壁等旧时遗物,仿佛在诉说着当日的繁华。村中长寿老人众多,明清老屋,石板老街,小河蜿蜒而过,一时恍若江南之邑。登瀛村处处植梨树,家家有梨园,每当仲春时节,花开百里,满山的梨花飘洒在一层层梯田式的山坡上,玉蕊琼英犹如雪盖半坡,实乃人间仙境,所以被列为“青岛十景”之一。《胶澳志》中对登瀛梨雪也多有提及:“郊外风景四季不同,而春秋为最佳,乡民植果为业,到处成林……登瀛等村植梨尤盛,花时远望如云,艳丽夺目……
近年来,附近农民又多栽植水蜜桃树,清淡中又添了粉红,桃花似片片红云,梨花似皑皑白雪,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清香,景致宜人,使人有身临仙境之感。这里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绿化率达到90%以上,这里既有青岛宜人的气候特点,还兼具江南风光的秀美风情,有“天然氧吧”和“世外桃源”之称。“不到登瀛来,怎识东海崂。”景区内的山谷更是享有“小崂山”之美誉,乃崂山之余脉,其山体不大而回环曲折,集秀、幽、峻、奇为一体。这个已经600多岁的古老村落,今日依旧古朴纯真,厚实的石墙和爬山虎交织在一起,阳光透过树林洒在村中,像是水彩画一般朦胧。登瀛村,就像镶嵌在崂山边上的明珠,放慢脚步,用心感悟,信手随拍,发现生活之美,整个村落如诗如画。
如果有热爱幽静田园的人们,不妨也来探一探昔日“崂山第一村”的魅力。
新闻推荐
1912年1月,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青岛社会各界就全力邀请孙中山能够莅临青岛。但是,由于德国当局的百般阻挠,一直拖到袁世凯继任大总统后,孙中山才于1912年9月到达青岛。与德国当局据理力争青...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