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 即墨新闻 胶州新闻 平度新闻 莱西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青岛市 > 青岛新闻 > 正文

把脉大气污染 守护“青岛蓝”,把脉大气污染 守护“青岛蓝”

来源:青岛早报 2018-04-27 06:52   https://www.yybnet.net/

出门前关注天气预报的同时,打开手机关注空气质量状况和预报,已经成为很多岛城市民的生活习惯。每则空气质量日报预报背后,是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王静带领团队对海量数据的分析。34年来,王静奋战在青岛市大气环境监测的第一线,多年的磨练与积极进取让她较早成为我国空气自动监测领域的专家,被原环保部授予环境监测一流专家称号。作为行业技术带头人,她参与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获国家环保科技一等奖,灰霾监测、PM2.5等监测项目的实施推动青岛市大气监测水平国内领先,研究成果被直接应用于市委、市政府的决策中,推动了青岛市能源、产业结构的调整,催生了大气治理行业市场,取得了重大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参与国内首批大气自动监测系统建设

1984年,只有21岁的王静从大连海事大学无线电专业毕业,来到青岛市环保局开始从事空气质量监测工作。当时青岛市的能源主要为燃煤,到了冬季,企业的燃煤锅炉、茶炉,市民的大小炉灶、取暖火炉等冒着浓烟,二氧化硫污染尤为严重。青岛市下决心对大气污染进行重点治理,从1980年到1990年,青岛市共安排960个污染治理项目,其中大气治理占40%,需要大量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与分析报告,作为政府部门环保决策的依据。开始工作时,青岛市空气质量监测采用的是5日法手动间断监测,王静几乎没有休息日,每天跟同事们背着设备箱,乘坐一辆旧面包车在全市各个点到处采样,最后一次采样要到晚上8点,他们经常要在当地简陋的招待所里过夜。

1985年5月,国内首批建成的大气自动监测系统在青岛正式运行,学习无线电专业的王静有了用武之地。 “当时全市有8个大气自动监测子站,大部分都分布在学校或者企事业单位的5层楼顶上,我和同事们去各个子站检查维护设备,每天要爬楼数十次,确保这些设备将最准确的数据通过无线电波传输到中心控制室。 ”王静说,当时大气自动监测设备没有第三方维保,也没有完善的厂家售后服务,一旦发生故障,她和男同事要把四五十斤的设备抬回单位自己维修,尽快修好后还要抬回去。王静没事的时候总拿着万用电表,在设备电路板上一个点一个点地测电位,恨不得把这些设备掰开了揉碎了研究,以便在发生故障时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及时修复。

成为国家大气监测领域最早一批专家

1997年,青岛市开展三级站监测网络的建设,1999年底完成了国内第一个覆盖全部县级市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 1998年6月5日首次在新闻媒体上发布青岛市空气质量日报。2000年1月1日起每日开展空气质量预报。无论是空气质量的日报还是预报,每天都需要与大量的数据打交道,如何从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络提交的海量数据中,分析出空气质量变化的原因与趋势,成为了王静这段时间的工作重心。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青岛市的空气自动监测系统每天运行着大量的数据,却没有自己的数据软件管理,王静带领团队率先开发了一款以图文并茂为特点,专门用于环境监测中心站数据分析管理的软件管理系统,各项功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一个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异常,很可能意味着一段时间内该区域空气质量发生了特殊的变化,可能意味着一个甚至数个新污染源的出现,及时分析找出原因,就能为政府部门的快速反应、及时决策提供依据。”王静说,当时她每天为了完成空气质量分析报告要工作到凌晨两三点,每份报告应用的数据至少有上万个。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与积极进取,王静较早成长为国家大气环境监测领域专家,被环保部授予环境监测一流专家称号,并成为青岛市拔尖人才,国家第九届、山东省第十届“优秀环境科技工作者”。

引入先进数值模拟技术预测空气质量

2017年青岛市 “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为342天,同比增加24天,为近3年来最好水平。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机动车辆增多,灰霾、光化学烟雾等复合型大气污染问题日益显现。王静带领团队积极投身并建设青岛市首个环境空气超级站,弥补了全市在空气质量监测方面的空白,为研究青岛市大气灰霾、细颗粒与超细颗粒、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的来源、成因与转化机理,分析潜在的环境风险,摸清污染来源,构建区域性灰霾监测网络和预测预警系统奠定了基础。环境空气超级站与青岛市现有的空气自动监测系统组成了覆盖全面、功能齐全、指标完整、运行高效的青岛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相比空气质量的日报,对未来的空气质量进行预报更为复杂,刚开始空气质量预报手段较少,主要依赖对各种数据的综合分析和预测者的经验,但近年来,青岛市对空气质量的预报模式已经由潜势预报、统计预报发展到气象模式、污染模式相结合的多尺度数值预报。 ”王静带领团队引入了先进的环境空气数值模拟预测预警技术,建立了青岛市空气质量和灰霾天气预报系统。

本版撰稿摄影 记者 黄飞 通讯员 葛晶晶

■岛城追“霾”

解析空气颗粒物来源

青岛的雾霾究竟是怎么来的,是很多市民非常关注的问题。 “在市民开始关注PM2.5这个概念之前很多年,我们就已经开始了对PM2.5、PM10的分析。 ”王静带领团队根据青岛市各类大气污染源燃料使用状况及排放特点,综合筛选并建立了涵盖57种调查表、9种污染因子、10大类36个行业的青岛市污染源排放信息数据库,规范了污染源排放清单建立技术,全面梳理了青岛市大气污染源排放及分布状况。

王静和她的团队还承担着青岛市大气污染成因及防治相关科学研究的任务,在2011年到2013年,他们联合南开大学完成《青岛市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与应用》课题研究,还开展了“青岛市环境空气中臭氧的生成机理、影响因素及时空变化规律”“市区环境空气质量季节变化特征分析”“青岛市机动车尾气排放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等研究工作。从2016年开始的最新一轮青岛市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也于近日完成,导致青岛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前三位原因分别是城市扬尘、机动车尾气排放和燃煤排放;导致青岛市细颗粒物(PM2.5)的前三位原因是燃煤排放、机动车排放和城市扬尘。青岛市“颗粒物来源解析”的研究成果,成为市政府和管理部门摸清大气污染来源、有效制定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为公众提供环境信息服务的科学依据。

王静及其团队承担的城市道路空气监控系统开发及应用示范项目,建设了具备国内领先水平,与新形势相适应的青岛市机动车污染路边监测站,开发了适合青岛市的大气污染评估系统,提升了青岛市大气污染监测及综合分析能力,在大气特征污染因子的观测上跨出了实质性步伐,填补了国家、省、市大气综合监测区域覆盖的空白。

王静作为青岛市大气监测的专家,认真履行市政协委员的职责,在市政协相关会议上以“强化源头控制,防治灰霾污染”“凝心聚力抓好源头调控,不断改善青岛市空气质量”“海陆统筹,源头防控海洋污染”“打造世园生态新区,推进美丽青岛建设”“强化三大区域支撑打造国际先进的海洋发展中心”等为题作了发言,撰写近30份大气污染防治提案均立案,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新闻推荐

文化大餐 邀你品尝,文化大餐 邀你品尝

五一假期将至,青岛市各文化单位将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惠民文化活动。青话小剧场的两部儿童剧如约而至,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安排了讲座、涂鸦、手工制作、阅读、外语沙龙、名家作品展...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把脉大气污染 守护“青岛蓝”,把脉大气污染 守护“青岛蓝”)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