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钢城高新区大上峪村的山头上,雪白淡雅的苹果花正在盛开,把山头装扮成花的海洋。谁也不曾想到,以前长满杂草的荒山能有这番景象。
4月17日,这片果树林的“主人”王庆刚正忙着给果树掐花疏果,“这样结出来的苹果个头大、颜色好,能卖个好价钱。果树也要高质量发展,现在低端的苹果,价格上不去也没人要。”一看王庆刚,就知道他是多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说话也透着一股朴实劲儿。
说起这片果树林的起源,还要从20多年前说起。王庆刚的父亲王士贵年轻的时候在村里承包了50亩地,当时种植的是老品种苹果树,每年收益的毛利两万多元,基本都投入到下一年果树的施肥、打药、浇灌中,这一干就是10多年。
随着老苹果树的逐渐溃烂,收益是一年不如一年。2000年,王士贵将苹果树全部砍伐种上了桃树和梨树,收益上升到了每年毛利3万多元,但相应投入的成本也增加了不少。
今年38岁的王庆刚高中毕业便去当了兵,2005年,王庆刚从部队转业被安置在地方派出所工作,期间王庆刚曾因为要回家帮父亲种果树而遭到严词拒绝,“干了一辈子农民,别人都是往外跑,你往里跑,坚决不行!”
没过多久,王庆刚屈从于父亲,来到了离家近、工资相对较高的新华机械厂上班。
在机械厂,王庆刚一干就是5年。和王庆刚一样,村里三分之二的村民都在周边企业打工,还能种地的都是村里的“老弱病残”,土地大多荒废了下来。
虽然机械厂的收入不低,但王庆刚一直没打消回村里发展果树的念头。2011年,王庆刚再一次和父亲提出回村发展果树的想法。在王庆刚的眼里,多年的果树没有收到效益是因为父亲的种植方法完全不科学,管理也不规范。
2012年,王庆刚辞去了机械厂的工作,回到村里又流转了50亩土地,将果树林面积扩大到100多亩,重新引进高品质的苹果树。
做职业农民是王庆刚对自己新时代农民的定位。
2012年,王庆刚在青岛农业大学进行专门的果树培训学习,此后的每一年他都要不定期地外出学习果树种植和管理的知识。
第二年,王庆刚的果树就收获了近10万元,在王庆刚的带动下,许多村民也回来种植果树。
今年40岁的同村村民孙丰成起初因为果树收益慢不愿意种,当看到王庆刚的果树收益越来越高后,也萌生了种果树的念头。他在王庆刚的帮助下发展起来的6亩多果树,比在外面打工收入还要高。在王庆刚的带动下,全村陆续有30多户村民种上了果树,不少外出打工的村民又回到了村里从新和土地打上交道。
果树林的发展走上了正轨,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了王庆刚的眼前。最初承包的50亩土地还有5年的时间就要到期了,到期后会是什么情况,这是困扰了王庆刚很久的心头事。
从部队转业的王庆刚有研究政策的爱好,他告诉记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乡村\’。让我觉得开辟荒山发展果树林的做法是正确的,特别是十九大报告提出农村土地承包权30年不变,来得太及时了,我的果树林首轮承包还有5年就到期,眼看我的果树林发展越来越好,这个政策让我吃上了定心丸,当初因为心里没有底,之前很多想法不敢实施,现在没有什么好顾虑的了,放开手脚干。”
有了明确的政策,王庆刚开始做详细的发展规划。
上个月,王庆刚联合村里的30多户果农,计划年底前成立合作社,走标准化种植和经营的道路。“以前果树收获期,上门收货的小商贩还好说,大商户就曾表示果子的颜色、个头、品种参差不齐,价格也不一。我们成立合作社就是要从种植、灌溉、施肥、销售等方面制定标准的规范,未来能和大企业签订包销合同。”王庆刚说。
在王庆刚的带动下,村民逐渐富裕了起来,村里也成了远近闻名的林果树种植村,村里30%的贫困户在他的果树林工作也顺利脱贫。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乡村振兴进行了全面部署,其中“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这句话让王庆刚体会颇深,他说,“我是农民,我骄傲!”
本报记者 郝磊?
新闻推荐
闫寺讯“这样就可以了吗?现在不用我们来回跑了,在网上操作就可以,真是太方便了!”党员任莎在电话中惊喜的说道。任莎老家在闫寺街道任庄村,大学毕业后将组织关系转到村里,现在在青岛市稳定工作后,...
青岛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