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照片虽离今天很近,但其讲述着上世纪70年代纺织工人爱心慈善的事迹,并成为纪念那个时代的永久性见证。准备车间是纺织厂里给织布车间准备经线织布上道工序的一个单位。在棉纺织工业,因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原因,我们有着独特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特别是运转班,班组长基本上都会打口哨(有助于沟通),说话声音大、性格直爽、走路快、吃饭快。平时吃饭时间只有半个小时,尤其对哺乳期的女工来说,更是来去匆匆。工作中遇上计划紧生产量加大的时候,还要进行小倒班、提前进班次的转换,不休息。这样长期就形成了兄弟姐妹般的感情。在这种真挚的感情下,我们相互帮助,不仅在工作上有很强的战斗力,即便在业余时间遇到重大活动时,大家也能迅速反应,马上行动,体现出了纺织工人的高度凝聚力和集体主义观念。或许是纺织女工多的原因,大家都有一颗慈善之心、同情之意,和大爱无疆质朴的品格……
1975年春节前,我因家庭情况突生变故,经济生活突然陷入“困境”。车间工会说,因我的生活条件离标准还有点偏差,没有争取到吃救济的名额。我们运转班乙班的络经组长吴桂英师傅、正经工会组长仇秀美师傅和乙班的同事们利用中班吃饭时间,自发地给我进行了慈善募捐 (当时我不知情)。当他们拿着名单和善款交到我手上时,说:“小张,这是同事们帮你凑的钱,快过年了,拿着吧,这是同事们的心意!”来得太突然了,我粗略看了一眼名单和善款,金额合计为二十八元三角,这对当时的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钱。别忘了,当时上夜班一晚才给两角钱的补贴费,工人有时有个头痛感冒或身体不舒服都不舍得休息。最后我还是谢绝了同事们的好心善意。当时年轻,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和感恩之类的话,但是给我一生留下了“助他人善意,利他人之心”的烙印。这种善德美意,在40年后的2015年,同事在小型聚会上又自发地进行了一次募捐,这种行为也感染了下一代。
1980年,因厂房大修改造,我们这些朝夕相处、昼夜相见的兄弟姐妹就分散到了其他车间班组,再也没有合起来,也没有留下什么纪念,在我心中一直是个遗憾。在后期的工作中,每每看到之前的班组同事们,我总有一种敬畏之心、尊敬之意,我爱我的同事们!
进入21世纪,随着聚会时尚的兴起和对同事们与日俱增的怀念之情,终于在2012年,在同事们的支持下,我策划了这跨世纪的大聚会(后二排右一为本人)。这次聚会的人数之多、响应速度之快,也充分体现着纺织工人的凝聚力和集体主义观念。为保证这次聚会有永久性的纪念,还安排了现场录像。聚会活动搞得亲切、热烈,还对当年的老工人进行献花,表示敬意。在后期制作过程中我还添加了史料、物证等元素。这张大集体照片也加进去了,作为永久纪念。该聚会光盘参加了2014年见证青岛市对外开放三十周年文史物证的展览,并获三等奖,同时该光盘也于2014年4月被青岛市档案馆收藏(收藏编号20140012)。无论是对40年前善念的一个感谢,还是对一种信念的追求,都算是对兄弟姐妹们一种精神的报答吧,也算是对纺织业的一个小贡献吧。 讲述人:张可青
新闻推荐
李沧区始终把“抓回迁”作为首要民生工程,铁路青岛北站安置区等22个安置房项目顺利回迁,惠及居民近4万户,是建区以来回迁安置居民最多的时期。同时也出现“房产证办理难”的历史遗留问题。已入住居...
青岛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