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场所人员来往密集,和谐的氛围也是维持公共秩序的因素之一。大声喧哗或用功放机播放音乐,不仅有损自身形象、影响他人活动,也侵犯了他人的公共权利,扰乱了公众秩序。特别是身处医院、学校等需要安静的公共场所时,更应多些“嘘”的意识,做好自我约束,留给他人安静舒适的空间。在青岛市首批20条文明细节提示语中,“您懂得,公共场所保持安静”,关注的就是安静更显城市文明。
高考静音是社会文明的进步
“安静”是一种文明,一座文明的城市,必然也是一座“安静”的城市。 “您懂得,公共场所保持安静”,传达的正是这种文明。对于安静诠释最好的莫过于高考,高考对于每一个学生和父母来说,都是人生大事,容不得半点马虎。对此,为了给考生创造一个安静的考试环境,社会群体纷纷行动,以静音的方式,扬起文明新风,为高考助力。
就连随处可见的广场舞也都会“让位”于高考。有的大妈为高考开启静音模式,有的大妈选择无声舞,有的大妈主动“歇业”,等等。在广场舞扰民新闻层出不穷的当下,广场舞大妈主动让出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创造安静的备考和休息环境,十分难得。另外,为了高考,交警们以大于平常的执勤密度,长于平时的执勤时间,高于平时的执勤强度,在学校周围指挥交通,引导车辆停留,提醒司机朋友请勿鸣笛。把这样的场景与几年前家长自发阻断交通对比,足见如今的城市治理更加人性化,公共场所保持安静让如今的高考秩序更加文明与和谐。
就在这短短的两天高考时间里,从学校到小区、从家长到民众、从群众到干部,浓郁的高考氛围一直伴随着多样的文明行动。一次高考,不是所有人的大事,却把所有人汇聚到了一起,形成了合力,而这份合力的源泉便是文明共识。
为了静音,让出一部分运动的时间,让出一部分休息时间,让出一部分施工时间,让高考在“紧张”“重要”等主题之外,多了一个“文明”。文明是一座城市最核心的气质,是一个人最突出的魅力。而安静,正是一种文明习惯。文明早已成为渴望发展的个体与城市的共识,而此次高考把文明共识践行得更加生动鲜活,把文明新风弘扬得遍地开花。
公共场所请开启“静音”
在公共场所保持安静不应该仅仅是在高考期间。昨天,记者走访青岛市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图书馆、医院等地,发现在这些公共场所大多秩序井然、清洁安静,市民大多文明守序,即使出现不文明现象,也大多会听劝,停止不文明举止的继续。昨天上午11点,记者来到市图书馆三楼自习室,自习室墙壁上悬挂着“禁烟”标志和“保持安静”的提示语。自习室内非常安静,使用电脑的人都戴着耳机,接电话的人也都自觉离开自习室,没有人在自习室吃零食,更没有人抽烟,空气中只有淡淡的书香。这时,一名男学生轻轻地走过记者身旁,他是初中生张洋。张洋告诉记者,在家学习,弟弟不时吵闹会影响他。对他来说,安静的图书馆是假期时学习的最佳场所。 “学习上遇到问题时,我会写纸条与朋友讨论,不会讲话而影响别人。 ”当被问及在图书馆有未见到过不文明行为时,张洋表示,大家都很珍惜图书馆安静的环境,自己很少看到不文明现象,偶尔有人离开时收拾东西的动静大了点,看到周围的人抬起的目光,也会自觉地轻手轻脚。
然而在记者坐公交车时,遇到了不和谐的一幕,一名大妈身旁坐着个穿着很酷的小青年,一路上都在打电话,情绪激动地说着自己的私事,时不时还夹杂着脏话出来,完全无视周围的人。车上的人都向他投以异样的目光,他却丝毫不在乎,甚至于讲到兴奋之处还狂笑不已,手舞足蹈。
市民刘女士打来热线表示,她经常遇到打电话声音很大的人。她认为公共场所是人群聚集之处,是服务于人民大众的活动场所,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反映一个国家、民族物质条件和精神文明的窗口。一个人在公共场所的举手投足、一举一动,不仅是个人素质和修养的体现,也影响到一个城市的形象。自觉在公共场所内保持安静,既是遵守社会公德的要求,更是公民文明素质的表现。毕竟公共场所不是私人空间,我们要学会互相尊重、相对和谐,要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注重培养和树立自己在公共场所的道德意识,节制自己的不文明行为,多多注意别人的感受,提升自己的文明素质。
外出旅游请轻声点
保持安静是一种文明。在公共场所保持安静是一个人有素养的表现,同时还可能感染其他人,如此一来文明之花便会在不知不觉中传播开来。市民孔先生认为,出门旅游应该注意保持安静,特别是出国旅游,不仅代表了个人、家庭,更是代表着国家的形象。“作为经常出境的导游,我认为在参观景点时保持安静的习惯还有待养成。”旅游公司的导游黄小树说,出国旅游,可以感受到中国公民的自豪,但一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真给人添堵。黄小树表示,其实这几年中国游客在境外不文明的行为已经明显有所改善,很多游客在出发前都很重视出团说明会,会主动提前或在旅途中向领队了解旅游目的地的风俗习惯。
不过,一些因生活习惯差异而带来的不文明行为还是时有发生,例如欧美等国家,如客人在餐厅用餐,前往博物馆、艺术馆等地方游览参观时,都会保持较低的语调,以免影响他人,破坏气氛,但中国人用餐、游览喜欢热闹,大声讨论,这是让当地人比较反感的。虽然在同伴提醒下也轻声细语了,仍未免觉得尴尬。黄小树说,中国游客在国外的景点大声喧哗容易造成不良影响,在景区、博物馆、飞机上,总会有成堆儿的中国游客大声说话聊天。一个团40人,即使38个人很有礼貌,只要有一两个人大声嚷嚷,外国人就会认为中国游客的素质不好。从某种程度上说,旅行不是完全的私人事情,它更像是一个流动的社会坐标,个人的行为在境外常常被视为代表一个群体、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不是轻于鸿毛的小事。
安静是孩子应学习的礼仪
记者了解到,在孩子应学会的公共场所礼仪中,公共场所保持安静一直都是排在前面。在公共场所,要遵守道德规范,遵守礼仪。孩子还小,父母一定要及时教给孩子在公共场所应注意的礼仪。孩子显得有教养,父母脸上自然光彩。 “有一次我在博物馆参观,看到一个孩子在家长身边大声喧哗,而这名家长也不管。展览品旁边就挂着请保持安静的提示语,孩子小不认识字情有可原,但是家长不可能没看到,这给孩子做了错误的引导。 ”市民张女士认为,外出游玩时,父母作为监护人有监管、引导孩子文明行为的责任和义务,不能因为孩子小就纵容他们去破坏规则。假如家长经常旁若无人地制造噪音,搅得大家烦不胜烦、心神不宁,孩子在这种环境下成长,又没有人加以引导的话,他们在公共场所就也会不懂得安静,因为周围司空见惯的嘈杂现象,没有让他们觉得“不懂得安静”是一种不好的行为。所以,父母切勿忽略这个小细节。
“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是中学阶段的教育任务和内容。我们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文明行为习惯及安全卫生意识等为出发点,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我们选取课前静、课上静、课间静等方式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学生们从小就要养成轻声慢步、和睦相处,安静有序、静心工作、潜心学习的道德意识和各种文明习惯,养成中华民族静养、静思的好习惯。 ”在岛城从事教育工作30年的刘老师告诉记者,她每个学期给孩子们上的第一堂课就是告诉孩子们,安静是一种美德,文明从安静开始。
本版撰稿摄影 记者 徐栋 实习生 徐明雪
新闻推荐
宜居宜业,魅力新城 挂图作战砥砺奋进,打造有温度有活力有颜值的和美新隐珠
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绵长的海岸线旁一幢幢高楼耸立,走进隐珠,满眼都是绿色,江水蓝天一色,共绘一副秀美隐珠和美景象。灵山湾畔,黄海之滨,隐珠这片蕴含发展与机遇的土地,犹如镶嵌在...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