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示意图。李沧区建管局提供
日前,青岛市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5月15日,记者从李沧区建管局获悉,青岛的试点片区位于李沧区中西部,片区东至青银高速,西至环湾路,北至湘潭路、四流路,南至文安路、京口路、中崂路,约25.24平方公里,约占李沧区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据介绍,位于青岛主城北部的老城区将因“海绵城市”试点建设,重塑城市的内部肌理,形成综合的生态环境效益,人居环境也将与南部城区进一步缩小差距。
■释疑
为啥选这片当试点
为什么将该区域作为试点片区?李沧区建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海绵城市建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海绵城市的建设将给城市和居民带来综合生态环境效益。该试点区作为青岛市典型的老城改造区域,包括老工业区改造、城中村改造、老城区改造等多重建设任务,近期建设发展需求迫切,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可为其他同类城市提供良好的示范推广效果。
其次,试点区内东部为十梅庵风景区,西部濒临胶州湾海域,地势东高西低,地形地貌复杂,兼具山地、丘陵、平原、海滨等地形,河网密集,具备青岛典型的海滨丘陵特色。
此外,根据《青岛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试点区涉及三个汇水分区,其中一个与上级管控分区一致,两个为上级管控分区的上游分区,汇水分区相对独立,有利于海绵城市建设成效的监测、考核与评估。
■项目
建设目标有300小项
据介绍,作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片区,该区将以“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为基本原则,以统筹解决城市防洪、水资源利用、水体污染等问题为出发点,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经验和理念,建立健全海绵城市建设相关规划、法规、规范、政策体系,提高雨水综合利用、节水减排工作水平。通过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实现75%雨水就地消纳利用,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目标。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海绵城市建设重点将突出五个方面:海绵型建筑与小区建设、海绵型道路与广场建设、海绵型城市绿地与公园建设、城市水系保护和生态修复、城区黑臭水体整治。
比如说:充分利用原有湿地、坑塘、沟渠等水体,建设小型湿地及滞流塘,或建设专门雨水蓄水池,收集利用建筑屋面雨水;改造道路的人行道铺装和绿化带,灵活增设雨水调蓄设施,通过路缘石改造、增加植草沟、溢流口等方式将道路径流引到绿地空间;加强对城市池塘、河湖、湿地等水体自然形态的保护和恢复,积极采用生态驳岸、河滨湿地、自然河床等方式进行生态修复,营造多样生物生存环境。
李沧区建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涵盖近300个小项,李村河上游整治、世园会建设以及沧口公园改造探索出的下沉绿地、滞草沟、蓄水池等做法也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借鉴。本报记者张同顺
■目标2017年底基本消除黑臭水
最关键的是,试点区内河流众多,但多为季节性河流,春、冬两季流水较少,夏秋季汛期水流较大,其中水体黑臭达到严重等级的楼山河流经试点区,板桥坊河和大村河属于试点区的重要水系,水环境污染也比较严重。”李沧区建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实施海绵项目建设,可彻底解决区域内黑臭水体问题,有效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提升片区整体品质。
此次“海绵城市”试点片区的第一步目标就是,到2017年年底,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具体来说,以沿河污水直排口及垃圾长期堆存处为重点,采用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等治理技术,通过整治工程的全面实施,实现城市生态功能的系统性修复,部分地段、水域要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进一步改善水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目前,楼山后河上游已完成55个截污点,正在对下游进行摸底排查。
■资料海绵城市解决城市水危机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海绵城市是一剂有效解决城市水危机的良药。
“渗、滞、蓄、净、用、排”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六字箴言”,简而言之,就是要把降到地面的雨水控制住,使其尽可能地渗到地下补充地下水;滞留在低洼地暂时存滞而不急于排放,减小管道瞬间过流压力;存蓄起来经过净化处理后进行资源化利用;最后,多余的雨水再通过管道、泵站、河道进行有序排放。
本报记者张同顺
■链接青岛已有21个节水小区正尝试大生活用海水
5月15日,青岛启动节水周宣传活动。记者从市节水办了解到,从目前看,青岛建成了21个节水型居民小区。同时,为了缓解工业争水的状况,全市市区已建成4个海水淡化项目,主要用于工业生产用水。
●节约用水初现成效
海润自来水的工作人员介绍,青岛本身是一座缺水型的城市,今年的干旱形势也不容乐观,眼看着用水的高峰期要到来,他们也在想方设法保障市民用水,同时与城市节水办号召节约用水。
据悉,海润自来水5月11日供水量68.07万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少供约7万立方米左右,5月12日供水量达65.94万立方米,而去年同期66.49万立方米。该工作人员介绍,这从一定程度上也说明节约用水效果初现。但是,青岛市是全国最严重的缺水城市之一,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47立方米,为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9,节约用水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都不能停下来。
●有效降低供水漏损率
记者从城市节水办了解到,青岛加大了供水设施建设和更新力度,对城市供水管网和城市二次供水设施进行了全面普查和建档,制定了改造计划并组织实施。
据统计,市区新建和更新城市输配水管道800公里,改造居民二次供水设施378处,完成居民一户一表改造70余万户,有效降低了城市供水漏损率。全市还创建命名了189个节水型企业、21个节水型居民小区,其中有74家企业单位被命名为省级节水型企业(单位),节水成果逐年扩大。同时,青岛正在打造海绵城市。此外,部分楼院的屋顶的屋顶也设置了管道,并在地下设置蓄水池,雨水可顺着管道流入蓄水池,用于土地的浇灌等。
●工业取水降至三成
目前,工业取水量在总取水量中所占的比值,由上世纪的60%下降到30%。同时,青岛推广采用串联用水、循环用水、污(废)水处理回用等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青岛市的企业节水能力达到了每日10万立方米,青岛市目前节水型卫生器具普及率达到100%。
市城市节水办的张国辉介绍,青岛正在推进节水科研创新工作。2000年会同当时的青岛建工学院完成了市科技局立项的双星热力厂海水冲厕科技项目。联合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承担了国家“十五”科技重点攻关项目“大生活用海水技术示范工程研究”,投资700万元人民币,在“隆海·海之韵”住宅小区建设了全国第一个大生活用海水示范工程。
目前,青岛市年海水直接利用总量约14亿立方米,除了作为工业冷却水外,还用于作溶剂、还原剂、化盐、化灰、除尘、冲渣、冲洗、水产品加工、冲厕、热泵等方面。全市市区已建成4个海水淡化项目,海水淡化能力达到13.2万立方米/日,主要用于工业生产用水。
本报记者孙桂东
新闻推荐
超市牛肉干竟检出猪肉成分 青岛市食药监局抽检流通环节食品,29批次产品被检出不合格
本报讯(记者战舒涵)抚顺路批发市场的虾和虾仁被检出禁用渔药、崂山真诚家超市牛肉干竟含有猪肉成分……5月9日,青岛市食药监局公布了2015年12月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抽检、2016年春节期间...
青岛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青岛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