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需看急诊:“纸寿千年、绢寿八百”
近年来,文物的抢救性修复和预防性保护愈来愈受重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更是让文物修复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冷门职业成了“网红”。5.18国际博物馆日前夕,记者探访了市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师,包括书画、青铜器等门类共有9人,修复师需掌握历史、艺术、化学等多学科知识,将传统修复技艺和现代科学技术“中西医结合”才能成为合格的“文物医生”。
文物修复是具有高度专业性的工作,据青岛市博物馆副馆长、文保部主任赵好介绍,青岛市博物馆2011年取得了国家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资质,可以修复书画、青铜器、古籍、陶器等九大类的文物。利用近年来开展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契机,市博物馆也摸清了家底,对文物的保存现状逐一进行排查,为存在残破、病害的文物设“病历”。
所谓“纸寿千年、绢寿八百”,书画古籍在文物中相对比较脆弱,一些古字画在流传过程中,由于自然损坏,再加上保存不当,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赵好透露,市博物馆的腐蚀破损情况清单显示,馆藏3700余件套书画文物中,存在病害的文物约为2700余件套,其中需要看“急诊”的濒危文物700余件套。
“濒危”意味着书画类文物可能会有较为严重的残破、缺失、褶皱、断裂、霉变、污染、变色或粘连等问题,比如在文物普查中,工作人员就发现馆藏的国家一级珍贵文物、清代朱耷的绢本墨笔松枝双禽图轴存在画心多处残缺,以前打条修补所补的绢色与原作并不一致,以及画幅中间存有一片霉湿后泛出的紫斑等“病症”。
让人欣慰的是,目前在文物修复层面的相关支持力度大了很多,青岛市博物馆每年可申请到的用于文物修复的资金已从数十万元增长到了数百万元。
青铜器也患癌:不光自身扩散还会传染
除了书画类文物,青铜器在保存过程中也容易状态不稳定。青岛市博物馆的青铜修复师张海燕告诉记者,由于青岛靠近海边,空气湿度比较大,氯离子会加快对青铜的腐蚀速度。而且,青铜器还会得癌症,业内称为“青铜癌”。据张海燕介绍,青铜器里会形成一种粉状锈,即碱式氯化铜,对青铜文物来说,这种有害锈比人体的恶性肿瘤还要“恐怖”,它不光会在单一青铜器上蔓延,还会传染给其他青铜器,造成文物腐蚀、甚至严重到穿孔。
对青铜器的修复,也不只是简单的“除锈”那么简单,张海燕说,首先要用专业设备对其进行X光衍射检测,分析是什么锈,然后定量检测成分分别由多少铜、锡、铅构成。接下来用手术刀一点点将有害成分剔除,同时不能破坏文物本体,“那些无害锈也要保留,对青铜文物来说这是一种美感”。除了手术刀,也可以用超声波结合化学试剂除锈,有时还要用棉签蘸取酒精、蒸馏水等来进行细致除锈,一件略微大件的青铜器可能仅这一道工序就需要一周的时间。除锈、清洗后,还要为青铜器涂上一层肉眼看不到的涂层,就好像为其穿上一件可以起到保护作用的外衣。
不是想修就修:每件文物如何修都报批
虽然青岛市博物馆具有国家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但也不是想修就修,每件要修复的文物都要量身定做修复方案。市博物馆的字画修复师胡可佳和缪小军告诉记者:“每一幅字画都要附上修复前的照片以及病害分析、现状描述、修复方案等,根据文物的等级,报省或国家级文物部门审批。”只有修复方案经过专家审批同意后,才能开始着手修复,修复结果也要通过专家审核。
据赵好介绍,目前针对珍贵文物,青岛市博物馆大都采取合作修复的形式,“邀请修复实力雄厚的一些单位与我们的工作人员共同修复,此前跟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都有合作,这两年跟省文保中心和四川省博物院合作得比较多”。
近两年胡可佳和缪小军参与修复了一些比较重要的国家二级书画文物,包括明代文征明、谢时臣绢本设色山水行书册单片,清代王功后纸本墨笔山水立轴等。
1
2
3
4
修复师门槛高:历史艺术化学得样样通
文物修复是一项慢工出细活的工作,缪小军说,单是书画修复就要经过漂洗、揭画心、全色、重新装裱等多道程序,书画断裂的部分要通过“垫条子”重新接起来,“条子”是温州产的用于文物修复的特制皮纸,每一条都细而长,有的画需要垫上千条,一条条垫起来,没有10天完不成。书画在修复过程中还要经过多次上墙板晾干的过程,“最好是干燥、潮湿各种天气情况都一一经历过,这样能提高书画修复后的寿命”,一幅画的修复往往需要短则一个月、长则半年的时间。
除了耐心,修复师更需要有高超的技艺,现在我国对修复师的培养有高校科班出身、文物部门组织培训和师父传帮带三种主要的方式。张海燕曾在北京大学就读过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还曾于2014年参加过国家文物局与意大利共同主办的中意培训班。胡可佳是文物保护学专业出身,缪小军则师从于已经从市博物馆退休的资深书画修复师崔薇薇。
目前青岛市博物馆共有9名从事文物修复的人员,全国只有约2000人,他们既要有工匠的手艺,也需要有历史、艺术方面的知识,还要有化学、物理等学科的基础。
5
从修复到预防:科学化存放为文物延寿
中国有一脉相承的传统修复技艺,欧洲在文物修复方面则有现代科学技术和非常先进的修复理念,现在也逐一引进到中国,以“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更好地修复文物。胡可佳说:“我们以往的修复都以修了也让人看不出来为目标,而欧洲则遵循修复的可辨识原则,现在中国也开始运用可辨识原则来指导文物的修复。”用现代科技修复文物是“烧钱”的工程,缪小军指着一台无影灯告诉记者:“这台机器就需要4万多元,国家博物馆有的机器一台就要几百万元。”
除了斥资加强对文物的抢救性修复,文物的预防性保护也愈来愈受到重视。据赵好介绍,从2014年起,市博物馆的文物预防性保护方案就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审批,目前已完成了对文物存放的温湿度、光照度、有害气体等环境因素的检测,接下来将进入第二期,即对这些具体环境因素进行逐一调控,此外还将升级文物存在的囊匣、橱柜等,“比如目前存放书画文物时,都要先包裹上一层无酸纸”。
新闻推荐
我心目中的中山路 □崔琳佳青岛第七中学初二十班指导教师:王文婧
青岛中山路是一条老街,漫步在街上,看车来人往,望红瓦绿树,观初上华灯,感昔日风采。这条街是青岛人的骄傲与母脉,它承接了中外文化,引领了城市和商潮,延续了青岛故事,带给了青岛人无穷的回忆与乐...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