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有这样一些传统艺人,他们怀揣安静、朴素、执着的匠心,坚守着巧夺天工的技艺,使其作品带有灵魂、充满磁力……他们就是非遗传承人,他们以自己的信念与执著,挽救、保护、传承着濒临消失的活态文化。 6月13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2019年度山东省非遗保护十大亮点工作、十大模范传承人,胶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的“多彩非遗·上合有约”——胶州市构建上合国家非遗交流新平台和莱西秧歌传承人孙会明老人分别入选。今天,就让我们走近88岁高龄的孙会明老人,聆听他的传承故事。
70余年执着秧歌梦
追史溯源,清代《莱阳县志》中曾记载:“陈百戏,演杂剧,鸣箫鼓,谓之秧歌。”莱西秧歌是莱西民俗艺术的典型代表,俗称“跑秧歌”,是广场式、群体性的民间舞蹈,集舞蹈、喜剧、音乐等多种元素为一体,有《刘媒婆》《小姑贤》《张郎休妻》等脍炙人口的剧目。
88岁的孙会明老人正是莱西秧歌传承人,他多年来致力于莱西秧歌的表演和传承,见证了莱西秧歌80多年的沉浮。因为老人年近九旬,去年又不慎摔了一跤,导致身体每况愈下,不便接受采访,于是委托三儿子孙中广向记者讲述了他与莱西秧歌70多年的渊源故事。
孙会明生于莱西市沽河街道办事处望连庄村,从13岁就跟随师父王典顺学艺,重点学习民间艺术、歌伴舞步表演等基本功。 “听我父亲说,他刚学艺那会,都是光着脚练功,每天一大早起来,大冬天的手上脚上冻得全都裂开了口子,脚底磨出厚厚一层老茧,棉裤磨破了,棉絮都飞没了。 ”孙中广说,父亲从师两年,学会了秧歌中所有角色的表演,但最为出色的还是“丑婆”,即扮演恶婆婆等反面妇女形象,脸上一般画着蝎子或蜈蚣,嘴角点一颗黑痣,耳朵上挂着一对小红辣椒,搞怪有趣。他的表演风格泼辣大方,演唱的“狠婆调”多装饰音和下滑音,将“丑婆”的毒、狠刻画得入木三分。
自筹资金成立秧歌队
“父亲的人生很坎坷,但他从没有想过放弃,为了秧歌,他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努力。 ”孙中广说,1979年春,父亲孙会明招募有秧歌特长的爱好者,自筹资金成立秧歌队伍,并编创了多部剧目。父亲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每天不辞辛苦地前往各个村庄游说,那时交通不便利,最多的交通工具便是他的双脚。经过努力,终于有村庄愿意支持并引进他的秧歌队表演。此时母亲突发重病住院,父亲为了刚建起来的秧歌队不失士气,一年之间将照顾妻子的重任全部交给了18岁的儿子。
“我母亲的去世给父亲带来了极大的打击,时至今日,提及母亲,他仍忍不住潸然泪下。 ”孙中广说。然而,作为秧歌队的主心骨,悲痛的孙会明没有在众人面前表现出一丝沮丧与哀怨。每每来到秧歌队中,他都以积极向上的语言鼓励成员,与各个村庄的联系也从未中断。次年正月,孙会明便携二儿子孙中祥展开了一系列的乡镇演出。正月里的天气寒风凛冽,但秧歌队坚持一天4场演出,连演十多天没有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秧歌队伍一时间名声大噪。
广收学徒培养传承人
非遗保护与传承,传承人是核心力量。孙会明1982年参加了省级大会演,并被省、地邀请为教练员,先后教出徒弟100余名。
令孙会明高兴的是,二儿子孙中祥也喜欢上了大秧歌,从17岁开始跟随他学习莱西秧歌,擅长“悟空大出场”表演,尤其擅长“丑婆”及鼓乐演奏。他的“丑婆”表演在莱西一带非常有名。孙中祥用了39年的时间来磨砺“丑婆”一角,扇子用坏了几十把,鞋子磨破了百十双,把“丑婆”的泼辣刁钻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为了把莱西秧歌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孙中祥还出钱出力,每年农闲时节坚持在莱西全市开展非遗文化义务传承和展演,陆续辅导周边村庄秧歌队30余支,培养传承秧歌骨干500多人。
祖孙三代接力担重任
“我父亲曾经非常高兴他的大秧歌后继有人,二哥的天赋也让我们家人备感自豪。 ”孙中广说,岂料天降横祸,今年4月,二哥孙中祥遭遇意外事故去世,给家人带来了沉重的打击,父亲一直难以接受这个事实,加上去年秋天又摔了一跤,身体每况愈下,如今很少出门。
孙中广说,作为传承人的二哥突然去世后,莱西大秧歌面临寻找传承人的问题,他们一家人商量后准备让二哥的小儿子接手这一重任。“我的侄子也非常喜欢秧歌,之前跟我二哥学过几年。今年他要参加高考,高考后我们打算利用寒暑假为他开设专班,趁着老父亲还能给予指导,抓紧时间给他补补课,让他将这一技艺掌握熟练透彻。 ”孙中广说,父亲一直以来的心愿就是,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知道莱西秧歌,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到每一个人身边。
如今莱西秧歌扎根肥沃的农村大地,不断吸取民间文化艺术的营养,正以昂扬的姿态迎接着新时代的接班人。
<<<记者手记
保护非遗 重在传承
众所周知,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
对于青岛这座文化底蕴丰盈的城市来说,植根在这里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就是这座城市人文记忆的载体,也如同一条条血管,串起了青岛的精神脉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如今青岛不少非遗传承人面临老龄化突出的问题,少数非遗项目也面临没有传承人的尴尬境地,抢救非遗文化,培养非遗传承人,刻不容缓。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传承问题成为孙家人亟需解决的头号难题,谁来接手这项事业,又有谁能扛得动、扛得好这面大旗,是目前摆在老人面前最大的问题。其实诸如此类因不可抗因素造成的非遗传承人流失现象必然存在,如何对一些非遗项目进行抢救性保护,避免人走艺绝,这是一个值得有关部门思考的问题。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而唯有让非遗 “续”下去才能够“活”起来。 “活态传承”方式重在唤醒非遗、激活非遗,通过推动非遗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等多种方式,不仅让沉睡民间、收藏在博物馆的非遗活起来、会说话,而且让更多人尤其是青少年自觉走近非遗、了解非遗、喜欢非遗。让更多的人愿意去学习、创新,培育更多新时期非遗项目的接班人。此外,如果能借助现代的手段来传播,让“非遗”更“潮”一点、更精致一点,“小众”有可能变得“大众”一点,更受欢迎一点。
传承老祖宗留下的瑰宝,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生活方式;抢救“非遗”文化,就是留住我们共同的乡愁。
本版撰稿 记者 李彦宏 受访者供图
孙会明老人(左)向儿子和孙子传授扭秧歌技艺。
孙会明和儿子孙中祥一起演出。
新闻推荐
集中灭蚊蝇,他们在行动 莱西市水集街道组织物业企业集中灭蚊蝇
半岛记者谢浩军通讯员刘彬张海平随着天气转暖、雨水增多,蚊蝇开始较快繁殖,可能易引起蚊媒、蝇媒传染疾病的发生和...
莱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莱西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