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半岛全媒体见习记者柳静
岁月如大沽河的流水一般,欢快地流淌着,历史就如河底的鹅卵石,被时间轻轻地滑过,不留一丝痕迹,又或者曾激起小小的浪花,终究也会被水流带走。7月,骄阳似火,蝉鸣齐奏,沽河街道在这炎热的夏季依然凉风习习清爽宜人,广袤的绿植和大树给街道带来片片绿荫和清风。这片美丽的世外桃源不仅有优美的生态环境,还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古老的遗迹、民俗“莱西秧歌”的省级传承人,以及意境悠远的书画文化,都给沽河街道增添了浓厚的古风文化底蕴,同时也丰富了辖区内居民的精神生活。沽河街道宣传统战委员孙海瑜表示,街道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旨在丰富群众文体生活,文体活动实现“一季一节庆,月月有活动,天天不断线”,通过开展喜闻乐见、形式丰富的文体活动,引领群众生活新风尚,倾力打造“艺术之乡”。
古老的遗址诉说悠久的历史文化
7月13日下午,太阳挂得老高,却被云彩消蚀了阳光的力度,变得软软的,给沽河街道西沙埠遗址增添了一些神秘的色彩。整齐的农田充满乡土气息,又带着一丝古韵,村民们在田间劳作,忙碌中透着悠闲。这片历史遗址已经完全融入了西沙埠村民的生活,遗址上种植着各种粮食蔬菜和果树。“遗址从发现时就是一片农耕田。”沽河街道文宣办主任孙元洲说,考古工作人员都尽量不损坏村民的庄稼,就算迫不得已必须使用时,也是在与村民协商并给予相应的补贴之后。一般都是在地头和沟道进行挖掘的,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村民反映考古遗址占用农田的事情。
“沽河街道境内拥有西沙埠遗址、长清遗址、甲瑞遗址等文化古迹。”孙元洲介绍说,其中长广故城(西沙埠遗址)可追溯至战国至秦汉时期,对于研究西汉“长广郡”及其魏晋长广县治具有重要的价值,曾是胶东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沙埠文化遗址1999年12月被公布为青岛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2月公布为第三批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沙埠遗址的位置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被沽河街道办事处确立为食品工业园区,目前雀巢奶业公司就落户这里。”孙元洲说,遗址是修路挖渠的时候,挖掘出陶器、石器、铁器等文物才被世人所知的,位于莱西市沽河街道办事处西沙埠村西,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出土与采集的文物和标本以陶器为主,次为石器,铜、铁器次之。陶器中以高柄豆、陶罐、陶棺、陶盆最具代表性,石器有柱础和石磨,铁器有铁锄等。建筑构件颇多,有砖、筒瓦和半、圆形瓦当等,其中出土的“千周万岁”树木文字纹半瓦当和卷云纹圆瓦当十分珍贵。
据莱西市文化局资料显示,遗址北部应为居民区,中部偏南的位置有大型殿堂设置,南部为屯兵关防要地。墓区大致在西北向,即长青山以北的大架山一带。根据几次考古调查和修路工程的迹象可知,西沙埠遗址为长方形布局,从断崖处可见深浅不一的文化层堆积,最深处约有2米,最浅处也有0.5米。另外,在长广故城的西南角发现有龙山文化遗存;在西北角发掘有大汶口文化遗址,现为青岛市文物保护单位。长广故城见有史迹记载,《山东通志》、《登州府志》和《莱阳县志》均记载为北魏长广古城址。
据了解,青岛市文物局委托莱西市文物管理所定期对遗址进行巡查、保护与管理,逐级签订了“西沙埠遗址保护责任书”。1999年由青岛市文物局、青岛市规划局划定了遗址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为东至西沙埠村民房,西至邹家疃村民房,南至水牛一路,北至前庄扶村前100米处东西向小路;建设控制地带为以保护范围为界,四周各扩延50米。2000年12月,青岛市人民政府在遗址西北部设立了一座保护标志。
“西沙埠遗址属大沽河流域冲积平原地带,水源充足,土质肥沃,有良好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是沽河街道遗址文化的代表,也是考古调查最多的一处遗址。”孙元洲说,西沙埠一带北与西北方向有长青山和大架山山脉,为天然屏障,自然环境优美,自古以来人口相对密集,经济较为发达。在方圆五公里的范围内(含莱西城区),有大型村庄20多个,人口10余万。“除此之外,街道还有龙山文化遗址-甲瑞遗址、长清遗址以及早朝村拥有100多年历史的雕刻精细的邴氏祠堂,每一处都有自己的故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皆是沽河街道珍贵的文化宝藏。”
山清水秀孕育省级秧歌文化传承人
7月13日上午,半岛记者来到沽河街道望连庄村,远远便看到出门迎接的“莱西秧歌”市级传承人孙中祥先生,他身着一套白色唐装,热情洋溢,淳朴的脸上绽放着大大的笑容。“我家被列为莱西秧歌(孙氏古法秧歌)的传承示范基地。”孙中祥指着家门旁的金色牌匾自豪的介绍说,“莱西秧歌”起源于古舞,流行于民间。丑婆子一角,因表演技巧难度大,传承困难,现只有一支传承关系。自己的父亲,今年87岁的孙会明老人是该项目的山东省级唯一传承人。
走进院门,便见到坐在廊下的孙会明老人,他皮肤黝黑,脸上刻满时光赐予的皱纹,条条都诉说着他精彩的人生阅历。看到有人进门,老人不顾身体病弱连忙起身握手,口中的话语已是模糊不清。“这就是我父亲孙会明,今年正月的时候摔了一下腿。”孙中祥边牵起父亲的裤角边说,父亲的身体已经做过两次大手术,耳聋不能与人正常交流,交感神经做手术切断后,使他的身体不能自如,常处于抖动状态,口齿也不清晰。腿在今年摔了一下后更是不便于行,现在已经不能跑秧歌了。“父亲常常叹息,怀念自己以前跑秧歌的日子。”可能知道自己的儿子在说什么,孙会明老人脸上写满了落寞,不禁让人叹之英雄迟暮。但比起许多兢兢业业、终生操劳的手艺人,因年龄而不再能工作、后继无人的冷清现状,孙会明无疑又是幸运的,他的儿女后代继承了他的秧歌艺术,这意味着不用目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逝。
“我父亲的师爷刘英许是在清光绪年间,从北京避祸逃致莱西孙家疃村的,他精于秧歌丑婆一角表演技艺,在村内收王典顺为徒传艺。”孙中祥说,父亲孙会明13岁拜邻村孙家疃的王典顺为师,学习秧歌各种角色表演,其中丑婆一角的表演最为传神,风格泼辣大方,跑、跳、蹦、蹲,极有力度,抖肩、甩扇,动作亮相出尽洋相,装扮动作丑而不俗,用他所刻画的恶、人们审美观上的“丑”来反衬善良和美好,形成巨大的反差效果。他演唱的狠婆调,多装饰音、下滑音。也将杂艺中丑角的插科打诨、戏弄调笑、现场抓词等技艺融进丑婆表演中,同时又将杂剧杂耍等功能插入秧歌中,奠定了“莱西秧歌”集舞、戏、乐等诸多成分于一体的表演形式基础。
“丑婆”是“莱西秧歌”中至关重要的角色,孙会明老人所表演的丑婆以独创的风格和技巧,深受欢迎。据了解,孙会明老人15岁登台演出,七十多年的艺术生涯独创了悟空大出场36路72变艺术,他在舞队表演中不拘程式可任意与每一角色打斗,步伐有扭步、瘸拐步、后趋步等,动作特点抖肩、耸肩、双肩交错抖、哈腰、扭胯、梗脖等,动作夸张,滑稽风趣。孙会明老人作为唯一传承人,克服年老体弱多病等种种困难,每年农闲季节坚持在本村和周边镇村,义务展示传承。孙会明组织秧歌展演时,舞队列场内两边,中间为演戏场地,固定的角色有旦角、小生、狠婆、老头等,角色多时可临时加入,戏剧的题材主要是家庭伦理、道德教化,结构样式如同戏曲。
清莱阳县志里礼俗一节中载,“陈百戏、演杂剧、鸣萧鼓,谓之秧歌。”清末,“莱西秧歌”受新文化思潮影响,演秧歌戏时加进了话剧、小歌剧等元素,形式灵活,内容风趣,更受人们欢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大批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参与到秧歌活动中,他们对老秧歌加以改革去其糟粕和粗俗,对秧歌的伴奏曲牌、唱腔、唱词进行修改,并使之程式化。“莱西秧歌”经历了几个朝代的更迭,博采众长,千余年来在根植于莱西大地长盛不衰,因“陈百戏、演杂剧”而深受当地人的喜爱。
“莱西秧歌”扬起传统之风,逆潮流而上,以其高傲姿态,向世人展示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它是自信的,也是美丽的。据了解,孙中祥随父亲学习丑婆技艺表演多年,现组织莱西孙氏古法秧歌队,常年义务表演。“我父亲1980年曾受邀到烟台舞蹈学校传授民间秧歌,1990年受邀参加沈阳第一届国际民间舞蹈荟萃进行表演。”孙中祥说,“莱西秧歌”旋律强,歌剧音乐地区性格独特、风格迥异、色彩丰富、韵味万千,唱腔音乐受地理环境、地域方言的影响已经基本向口语化发展。父亲把每一次表演都当作对这门艺术的一次朝拜,十分敬业。“我一般都是在晚上带领秧歌队表演,大家白天都忙完了,晚上聚在一起热闹。作为‘莱西秧歌\’唯一传承人的儿女,有义务把父亲的艺术挖掘出来,将艺术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孙会明老人参加山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现场评审的时候,资深教授庞宝龙当时就表示在35年前专程看过‘莱西秧歌\’孙会明的现场表演,他说历时35年,又一次见到了孙会明这位高龄秧歌传承人,这见证了‘莱西秧歌\’的传承与发展。”沽河街道文宣办主任孙元洲介绍说,评委对孙会明老人在近90岁高龄的状态下还坚持亲自到评审现场,表示感动和钦佩。“莱西秧歌”中“丑婆”一角的表演动作力度大,要求有一定的武功基础,其必然由男性担任,孙会明老人能在八十多岁的年纪还能动作利索轻盈的演绎,着实不易。他的秧歌表演能独领风骚,得益于他对秧歌表演的痴迷与执着。俗话说,家乡的饭菜最暖人,外婆的棉鞋最踏实,人们总不自觉地被最亲切的事物吸引,被最熟悉的声音打动,被最真实的感情温暖。真诚希望他的“丑婆”艺术和“莱西秧歌”能流芳百世,很好地传承下去,保留那份中华独有的韵味,如百年陈酿,越醇越香。
人杰地灵的美丽乡村书画氛围浓郁
7月16日上午,烈日炎炎,沽河街道孙受二村一座普通的民宅里,古香古色的案台前街道书画家协会副会长吴明锡老师正在画竹,笔线苍润,简朴厚实,画中的竹鸟仿佛跃然而出,给炎热的夏季带来一丝沁人的清凉,直达肺腑。据了解,孙受村从明朝末期就有“吴氏八大家”,这八大家一直传承延续到现在,其分支有义兴、恒泰、和顺、正顺、复兴、悦来殿、鹤林堂、志德堂,吴明锡就属于其中恒泰一支。
“孙受二村的书画文化历史,能追溯到清光绪末年的秀才吴懋修,但对村民影响最大的还是崔子范老师。”吴明锡笑着说,当年崔子范在孙受二村当老师时便十分爱好画画,他的画意境清新、构图饱满、造型夸张,画面浓郁率直,充满质朴的民间气息,表达出活泼健康、天真稚拙的情趣。当时的村民家里比较穷,都用他画过画的纸来糊墙糊面缸,想来现在都应该后悔了。受这两位老师的影响,孙受二村的书画氛围很浓厚。
“中国画讲究的是写意,有时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据了解,吴明锡从2010年开始,曾向于文学老师学习画竹,向于占德老师学习山水画,向丛文俊老师学习书法,博各家之长又继承创新融合自己的人生阅历,才有了今天自己画竹的风格,其作品得到老师的高度赞扬。曾多次参加书画展览,宣传书画文化,宣扬崇尚文化、开发智力、开拓思维的理念。
书法既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一种集合了文学、绘画、哲学、甚至行为艺术的奇迹。“‘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王羲之曾在《书论》中这样说过。大意是:书法是一门深奥的技能,若不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是学不到位的。”吴明锡说,村里不少家长也想让孩子学习书法,却给孩子请不同的老师,孩子还不具备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多数很迷茫,反而不会写字了。用明了的表象阐述深奥的道理,将高深的东西溶于笔墨之间,这不是一般人能共情与理解的,这就需要老师引导想象力,指引孩子发现美。可见盲目的爱好也不是好事,孩子需要一些历练才能成长出自己的风格,提醒家长不要操之过急,有时候反而会适得其反。
“我还有自己一个小小的爱好,就是雕刻,这些印章都是我自己刻的。”吴明锡说,雕刻也是一种锤炼和沉淀,刻作时,要屏息静气,神思集中,一丝不苟,能使人注意力集中,而且雕刻的每一条纹路都能展现对生活的感悟。据了解,仅孙受二村一个村落就有这样的四五家书画文化区,吴明锡经常与这些朋友坐在一起喝茶,交流文化艺术、进行创作。
愿景:打造“艺术之乡”,引领群众生活新风尚
“街道参与筹备了崔子范诞辰一百周年书画展、百名书画家作家走进大沽河书画下乡、山楂红了-百名书法家走进莱西志愿活动、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推介暨山后人家第二届农业嘉年华启动仪式、乐在莱西·休闲沽河‘中国旅游日\’莱西主会场系列活动暨山后人家第三届番茄王国文化节启动仪式等大型活动。”沽河街道宣传统战委员孙海瑜介绍说,街道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旨在丰富群众文体生活,通过开展喜闻乐见、形式丰富的活动,引领群众生活新风尚,确保每村都有一个红白理事会、至少一个秧歌队或广场舞队伍,有一组大喇叭,一个宣传栏,一个微信群,并采取有效方式确保活动常态化制度化。组织节庆活动实现一季一节庆,月月有活动,天天不断线。进一步加强文物的保护和利用的同时,借力大沽河整治的独特优势,探讨规划建设西沙埠遗址及“长广古城遗址公园”开发利用项目。建设一批有历史、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景观旅游村,倾力打造“艺术之乡”。
新闻推荐
夏季易发盗窃案,“锁”好门让小偷却步 莱西市公安局提醒市民注意夏季防盗
打击侵财犯罪专项行动中检查车辆。随着三伏天的到来,天气越来越热,市民们选择多种方式纳凉,有市民选择在夜晚开窗睡觉,这...
莱西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