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 即墨新闻 胶州新闻 平度新闻 莱西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青岛市 > 莱西新闻 > 正文

笔手写执照到商事登记全程电子化—— 户长大成“家”记

来源:半岛都市报 2018-05-28 06:58   https://www.yybnet.net/

■记者手记一张“出生证”,见证商事登记制度变迁

上世纪80年代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1994年7月1日《公司法》施行后的营业执照。

制图/谭云滨

田红回忆,青岛早期的私营企业家,有一部分是从个体户起家,逐渐积累发展起来,或直接由家庭成员投资兴办的家族式企业,“多是做外贸、服装、化工等”,还有一部分诞生自企业改制大潮。

纪文尚就是这一时期发家的个体老板。今年55岁的纪文尚是最早进入崂山茶园的营销商人,1999年,他注册了“崂山名苑”,将170平方米的两层门头房打造成了敞开体验式茶楼,成为第一家在市区开崂山茶专卖店的商人。纪文尚称,要说开茶楼的“第一桶金”,还是来自上世纪90年代末的改制大潮。

1997年,纪文尚在台东一处集体性质的商贸公司“借壳”挂靠,做起了助力车的生意,3年下来,市区一半以上的助力车都是从他手里销出去的,纪文尚由此赚到了上百万元的“第一桶金”。2000年,纪文尚以50万元注册资金成立了“文川商贸有限公司”,成为了真正的老板。

根据历史统计数据,1992~2002年,10年间,全国私营企业的户数从14万户增加到243.53万户,注册资金由221亿元增至24756.22亿元。

■再改革

5年商改,打破市场“玻璃门”

自2014年起,青岛市启动了轰轰烈烈的商事制度改革,随着公司注册资本实缴改认缴、年检改年报、“先照后证”、“三证合一”等一系列改革政策的落地,激活了岛城经济发展的“一池春水”,也再一次激发了陈艳春的“野心”。

2017年,他以100万元的注册资金,成立了青岛忆古轩商贸有限公司,在崂山区云岭路12号,他的“忆古轩红木楼”拔地而起。令陈艳春意想不到的是,这次注册公司,5天就拿到证了,“2011年开公司忙活了6个月才办下来,跑好多个部门,一会儿准备这材料,一会儿那材料不对,真是‘头大\’。”

的确,青岛商事制度改革打破了市场准入“玻璃门”,为创业者赢取了“起跑时间”。商事改革大刀阔斧,营商环境空前优化,市场活力被深度激发。2016年,青岛的商事数字直冲云霄——全市市场主体总量首次突破100万户,实际存量达到100.1万户,同比增长11.4%,较2012年底增长103.81%,占全省市场主体总量的七分之一,居全省首位,居副省级城市第四。

截至2018年5月13日,全市市场主体总量达到125.95万户,较改革前增长了111.66%,居全省第一位。到2020年底,青岛全市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50万户,每万人拥有市场主体数达到1500户。

故事

从农民工到企业家的蝶变

▲“红木一哥”陈艳春在给红木家具调色。

在青岛的红木家具圈里,“陈艳春”这个名字是响当当的。殊不知,这位身家千万的大富豪、业内瞩目的“红木一哥”,在15年前,还是一个从四川农村来青谋生的农民工。

2003年,先后在广东、上海干了8年油漆小工的陈艳春想自立门户,怀揣着2000元盘缠,来青岛碰运气。“在路边发了一个月名片,印着我的名字、手机号,告诉人家我会修红木家具、会油漆调色。”一个月后,活来了,不过精明的陈艳春并不急着赚钱,他想先站稳脚跟。当时的行情,红木家具维修一个部位要20元、30元,陈艳春只要价10元,简单的疤痕修补只收5元。

凭借着香港老匠人传授的一手好手艺,再加上精明的经营头脑,陈艳春很快打开局面,来青岛后的第三个月,他一天能赚到300元。一个月9000元的收入,让这个“山娃子”第一次品尝到了“财富”的滋味,他决定留在青岛。2008年,陈艳春突然意识到,“四川小陈”的名头再响,也只是“游击队”,不进入市场监管的阳光地带,很难再有发展。于是,他认真研究起工商注册制度,登记了个体工商户,拿到了他人生的第一张营业执照,开起了一个30平方米的小门头,主要经营红木工艺品,兼顾维修家具、招收学徒,“有证、有店,才感觉自己是个真正的‘老板\’了。”

正值国内红木市场的巅峰时期,陈艳春放弃维修,转做销售。红木家具市场向来“水”深,陈艳春做生意讲究的是“有一说一”。凡到他店的客人,不管买不买,他总要跟人家讲讲红木的“五属八类33个树种”,渐渐地,“红木一哥”的称呼在青岛红木家具圈里传开了。陈艳春的“诚信经营”不仅帮他赢得市场,还赢得了监管部门的指导,销售合同、售后服务、终身维修等日益完善,生意越做越大,接连开了3家店。

2010年起,青岛市出台多项针对小微企业的扶持政策,尤其是在担保贷款方面的红利,让陈艳春十分动心。可是,要享受扶持政策,首先得是小微企业,陈艳春还是个体工商户,显然资格不够,“那就开公司!”说开就开,他迅速召集了3个合伙人,于2011年成立了青岛友联御阁贸易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50万元。成立了股份公司后,陈艳春发现企业的市场主体身份在金融贷款方面大有优势,谋求了更大的资本,实现了财富的良性运作。

2017年,青岛市针对企业所急所盼,出台了20条“真金白银”惠企政策,全市民营企业总量达到39.7万户,同比增长18.5%。今年3月份,青岛市公布实施15条细则奖励民营企业,奖补额度以万元“起步”,最高奖金额度达1000万元。目前,陈艳春正研究细则积极申报,“赶上了好政策,民营企业很提气。”

无论是个体工商户,还是私营企业,每个到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市场主体都像是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孩,而营业执照就是他们的“出生证”。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40年来,这张“出生证”历经沧桑、容颜变迁,从最早的手写毛笔字,到今天的商事登记全程电子化,就是一部中国商事登记制度的变迁史。

在青岛市工商局历史文化陈列室,最早的商业登记证照是1946年由青岛市社会局颁发的《商业临时登记凭照》。1952年,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成立,青岛市才有了“工商局”这个部门,并开始核发《青岛市人民政府工商局商业登记证》。20世纪60年代,仍沿用“登记证”这一称呼,到了70年代,莱西等地开始叫“营业执照”。

上世纪80年代,个体工商户诞生,青岛市工商局核发《工商企业营业执照》和《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那个时候没有电脑、没有打印机,全是手写,还都是毛笔字。”田红回忆称,当时市工商局特别聘请了一位毛笔字写得很好的老师傅,专门书写营业执照。到了上世纪90年代,全市注册登记系统才有了第一台打印机,“没有打印机的地方,仍然采用手写式发照,写的不再是毛笔字了,而是仿着打印体写。”田红说,许多老注册人对这段历史中的故事仍记忆犹新。

2014年,工商总局下发《关于启用新版营业执照有关问题的通知》,营业执照有了统一的照面版式,横版改为竖版,加载“注册号”、“编号”等信息。2016年10月1日起,青岛市全面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模式,将企业登记时依次申请的,分别由工商部门核发工商营业执照、质监部门核发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部门核发税务登记证、社保部门核发社会保险登记证、统计部门核发统计登记证,改为一次申请、由工商(市场监管)部门核发一个加载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即“一照一码”登记模式,原“五证”办理法定时限39个工作日,对外承诺时限为15个工作日,改革后办理时限缩短至3个工作日。

2017年9月1日,“多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在青岛正式落地,青岛市市南区行政审批大厅核发了全市第一张“20证合一”后的新版营业执照。此次改革涉及16个部门的20个涉企证照,合并后企业只需向“一个窗口”提交“一套材料”,就可获得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全国通用“身份证”。

2018年,青岛召开“全市一流营商环境提升年动员大会”,要求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一流营商环境,青岛开通了覆盖全区域、全类型、全环节的网上企业登记注册系统,标志着全市工商登记“全程电子化”改革全面启动,企业注册登记时间将由原来的3至5天缩短至最快30分钟,实现了全流程“零见面”。在自助终端上注册一个企业,就像取一张订好的火车票一样简单,从刷身份证,到最终打印出营业执照,用时不到1分钟。

扫一扫,浏览本新闻更多内容。

新闻推荐

又是家访电话救命,请为她点赞 莱西市实验小学全方莹老师一个电话救了学生母亲一命,还帮其筹款完成手术

全芳莹和学生们在一起。(资料图)半岛全媒体记者李晓哲即墨崔金华老师翻墙家访救人的故事让人感动,她让人们看到了老师...

莱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莱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笔手写执照到商事登记全程电子化—— 户长大成“家”记)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