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青岛 今日即墨 今日胶州 今日平度 今日莱西
地方网 > 山东 > 青岛市 > 今日即墨 > 正文

田横花馍上央视

来源:青岛早报 2021-01-26 04:43   https://www.yybnet.net/

日前,央视《东西南北贺新春》青岛市即墨分会场节目录制完成,具有浓郁海洋文化色彩的田横花馍、晒鲅鱼等渔家文化元素,将在春节期间亮相央视舞台,向全国观众展示厚重的青岛渔家文化。昨天,早报记者采访田横岛省级旅游度假区周戈庄村74岁花馍民间老艺人王彩英了解到,有着600多年历史的田横花馍,在代代相传中不断创新,成为青岛渔家文化的典型代表,展示着沿海渔民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反映了渔家人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

/

讲述

/

每年春节前都要做花馍

田横花馍面塑,在沿海一带又称香饽饽,俗称面花、礼馍,作为民间智慧的结晶和传统文化的承载,是渔家人生活礼仪、节日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已传承了600多年。昨天,早报记者赶到田横岛省级度假区,听74岁的花馍民间艺人王彩英讲述渔家文化的传承故事。

王彩英是田横岛度假区土生土长的渔家人,从小就会制作花馍的她,见证了沿海渔家文化的时代变迁。每年春节前,王彩英都会制作许多各式各样的花馍。在她的记忆里,春节做花馍已经成了一种习惯,这时候虽然忙碌一些,但又觉得十分快乐。

“从记事儿起,母亲就有过年做花馍的习俗,只是过去条件不好,做的花馍个头比较小。我大约从十几岁就开始学着做了,到现在一直没有间断过。 ”王彩英说,小时候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做花馍。但因为家里缺少白面,做出的花馍比较节约,个头很小。馍上面的装饰也极为简单,一般用大红枣稍加修饰,就算是过年用的花馍了。

后来,他们家过年时,母亲会在花馍上雕刻上海鲜一类的小动物,再用蔬菜汁染一下色,整个花馍就变得比较生动,也正是从那时起,王彩英喜欢上了做花馍。此后,每年过年和清明前后的祭海,王彩英都要和母亲一起张罗不少大大小小的花馍。后来嫁到了附近的渔村后,每年做花馍的习惯一直没有间断。

/

传承

/

全家人上阵开起花馍店

老辈走亲戚的时候,流行的是换花饽饽,所以无论是祭祀先祖还是馈赠亲友,饽饽当然是越大越白越好。可在以前白面紧俏,通常只能用二麸面、三麸面蒸饽饽。这样做出来的饽饽吃起来虽然影响不大,但外观缺乏光泽,有些拿不上台面。老辈人过年蒸大饽饽的时候,在馒头成型后会用饽饽粉涂在其表面,起到增白美观的作用。

王彩英介绍,田横渔家的花馍,从旧时的简单体小,到这些年的花式繁多、个头大,也反映出了现在渔家人的幸福生活。渔家面塑以其富有沿海特色的独特造型而著称,单个馒头3到5斤,经十几遍揉面而成。出彩之处在于面塑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式样大小不一,栩栩如生。

如今,王彩英的儿子、儿媳放弃了渔业养殖,跟着她学做花馍,并开设了一家花馍店。在老技艺的基础上,他们家的花馍也开始有所创新。为了让花馍反映渔家人的幸福生活,王彩英和儿媳用食用颜色或水果汁来捏面塑,让花馍不仅可食用,还增加了艺术观赏性。

“按照当地习俗,从过小年这天起,渔家人就要为过大年忙活。蒸上一堆大饽饽是最重要的事,蒸得好预示着一年日子旺盛。大的饽饽每个都在3斤以上,还要蒸小枣饽饽以及做面鱼、米糕等。由于我们这里有正月十五之前不蒸馒头的习俗,所以每家每户年前都要准备全家十几天的面食饽饽、糈糕等面食,预兆着新年开头就有好日子过。 ”王彩英说。

/

幕后

/

面塑造型全靠经验和手艺

王彩英说,小时候做花馍比较简单,直到后来的十几年间,随着渔家文化的不断挖掘,田横祭海时家家户户都要用花馍做祭品,这个时候的王彩英便开始钻研制作更为复杂的花馍了。面塑大的有三四公斤,小的也有一公斤。传统的造型有寿桃,如今又在寿桃上设计了“双燕戏春”“八仙过海”“梅花”“牡丹”等饰物,除此之外还有盘龙(渔家人称神虫、圣虫),把它放在粮屯、钱包里取“神圣”的寓意。花馍上的动物有头、眼、身、尾,造型生动,并用各种颜色绘上油彩,不仅给人一种喜庆的视觉享受,吃起来面香浓郁,口感相当有韧性。 “做花馍,最重要的一点当然是要体现渔家文化,因为祖辈都是以打鱼为生,所以每年不管是过年还是祭海时,都会在花馍上雕刻出各种海洋生物,如鱼、虾、蟹等,象征着一个鱼满舱的丰收好年景。 ”王彩英说。

王彩英说,制作花馍上的装饰物,并没有模子,全靠自己用手揉捏,这需要长期积累的经验,各种造型全凭想像。将面团捏出基本模样后,再用工具剪出各种形状来,入锅蒸熟后,再用食用色素描上色彩,一个个形态各异、惟妙惟肖的花馍就做成了。

据悉,当地人对花馍特别讲究。比如青年人结婚时要做“龙凤呈祥”“鸳鸯”等花馍;老人过寿时要做“寿桃”;农村盖房子上梁时要做“狮子”“老虎”花馍,有“看门狮子把门虎”的美好寓意。

/

链接

/

登上央视为渔家文化“代言”

据考古发现,我国的小麦种植源于新石器时代,中原地区距今约7000年,而胶东地区的小麦种植历史也在6000年以上。《史记》记载,秦始皇三登琅琊拜祭时,首开面塑先河,后来面塑逐渐演变成一种民间习俗。即墨沿海制作花馍的习俗,最早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田横的祭海文化也恰恰印证了这一点。

即墨花馍,历史悠久,花样繁多。作为一种民间生命力极强的造型艺术,生长和扎根于百姓生活,已成为民俗风情独特的表现方式。它不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一代传承。 1月9日—1月11日,央视新春走基层文化进万家系列活动 《我们的中国梦——东西南北贺新春》特别节目在青岛即墨进行演出录制。其中,鳌山卫街道七沟二村码头、田横岛度假区设分会场,展现极具北方特色的渔家文化。王彩英作为花馍的民间艺人,登上了央视舞台,成为青岛渔家文化的“代言人”。而将于2月10日(农历腊月二十九)黄金时间在央视综合频道 (CCTV1)、综艺频道(CCTV3)相继播出的《东西南北贺新春》,让王彩英老人很期待。

本版撰稿摄影视频拍摄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康晓欢 通讯员孙昀菲视频剪辑 赵彤上图:小猪花馍栩栩如生。右图:王彩英(右)和儿媳制作的花馍。

新闻推荐

泥潭“掘金”舌尖“藕”遇

腊月里,寒风料峭,冬意浓浓。青岛市即墨区灵山街道大河套村150亩无公害浅水藕种植田里,却是一派繁忙的景象,专业挖藕人穿着水...

即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即墨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家门口”通关2021-01-22 05:33
评论:(田横花馍上央视)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