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青岛 今日即墨 今日胶州 今日平度 今日莱西
地方网 > 山东 > 青岛市 > 今日即墨 > 正文

0.3毫米蛋壳 刻出“青岛十景”

来源:青岛早报 2021-01-25 05:43   https://www.yybnet.net/

蛋雕,就是以浮雕、阴雕、阳雕、透雕、镂空等雕刻手法,在飞禽类蛋壳上刻琢成画的一种民间手工艺。今年31岁的市民解宜栓,从小酷爱雕刻艺术,大学毕业后自学蛋雕技艺,曾在0.3毫米的蛋壳上雕刻出栈桥、五月的风等青岛著名景点。不同于其他雕刻,蛋雕技艺需要在厚度仅有零点几毫米的蛋壳上雕刻,往往需要几万刀甚至几十万刀才能完成一件作品。几年来,解宜栓雕刻出100多件蛋雕作品,有的还在全国比赛中获奖。他的愿望就是将来建立一个蛋壳雕刻博物馆,并将这门特别的技艺传承下去。

讲述/

从小就对雕刻产生深厚兴趣

解宜栓大学毕业后,在家里开起了“一闩工作室”,专门进行蛋壳雕刻创作。昨天,早报记者来到解宜栓家里看到,阳台上有一个简陋的工作台,摆着各式各样的蛋壳,还有上百种精细的雕刻工具,这就是解宜栓的全部创作设备。 “所有蛋雕作品基本上都是在这里完成的。因为蛋雕需要耐心,所以有时候一坐就是一整天。 ”解宜栓说。

解宜栓表示,父亲是一名自学成才的木匠,而他从小就受父亲的影响,也学会了木工活,这为他后来的雕刻打下了良好的艺术根基。10岁那年,从小受传统文化熏陶的解宜栓,开始对书画和雕刻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几年后,解宜栓已经学会了石雕、玉雕、木雕等技艺。

父亲希望解宜栓毕业后有份好工作,所以他大学读的是财经专业。没想到毕业后,解宜栓还是放不下雕刻,反而更加痴迷,他觉得这门传统文化技艺需要有人传承。在不断的努力探索中,解宜栓开始专心研究蛋壳雕刻这门小众化艺术,加上自己从小就有雕刻功底,所以很快就入了门,此后开始参加各种蛋雕比赛。 “一枚小小的蛋壳,融和了绘画与雕刻,展现出各种精美的图案。一个个易碎的蛋壳,经过反复雕琢后,一幅幅精致,有层次感、立体感、艺术感的图案便呈现出来,这种获得感让人很满足。 ”解宜栓说。

亮点/

蛋雕“青岛十景”多次公开展出

多年来,解宜栓一直专注于蛋雕艺术,每天起床后便开始忙于创作,直到晚上12点才睡觉,雕刻时间达10多个小时。为了能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他苦心钻研并四处拜师学习,经过无数次摸索,终于掌握了彩绘、镶嵌、浮雕、镂空等多种技法。短短3年间,在驼鸟蛋壳、鸡蛋壳上创作了100多幅作品。为了提高技艺,解宜栓还选择更小的鹌鹑蛋壳作为雕刻材料,创作完成了一系列的小蛋雕作品。

一枚枚小小的蛋壳,经过精心打磨、雕刻、镂空,惟妙惟肖的图案便跃然呈现,令人赏心悦目。在众多的蛋雕作品中,解宜栓最满意的一组作品当数“青岛十景”。最近几年,解宜栓把更多的心思用到如何创新上,雕刻出来的作品不仅精美,更包含着青岛特色的文化元素。去年夏天,他精心创作的青岛著名十景系列作品,得到众多业内艺术家的好评,多次代表青岛非遗文化作品公开展出。

栈桥、石老人、五月的风……解宜栓向早报记者一一展示了他创作的“青岛十景”蛋雕作品。这组作品共用了10枚鸡蛋壳,每一枚蛋壳上,采用简笔画的艺术表现形式,雕刻出青岛沿海一线的著名景点。“雕刻完成后,需要慢慢精心打磨修整,才能更好表现出线条的艺术感。从最初的创作到最终完成,大约用了近一个月时间。 ”解宜栓说。

匠心/

“密境探索”作品获得全国大奖

在解宜栓的工作室里,有各种各样的蛋雕作品,从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到圆形、线形的镂空,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惊叹不已。他以刀代笔,将世间万物浓缩于小小的蛋壳之上,在方寸之间雕梁画栋。

众多作品中,让解宜栓感觉最得意的就是一组佛教题材的“密境探索”作品。这组蛋雕作品由3枚蛋壳组成,使用了驼鸟蛋壳、鹅蛋壳和鸡蛋壳。由于佛教造像需要雕工细腻精准,所以雕刻起来难度较大,一枚驼鸟蛋雕大约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而后期的精细打磨需要更长的时间。早报记者注意到,这组蛋雕作品线条如行云流水,轮廓唯美,图案栩栩如生。该组作品曾获中国(青岛)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凤凰”创新设计大奖赛银奖,得到众多专家的好评。

“鸵鸟蛋壳有2-3毫米的厚度,因为是椭圆形,更是增加了雕刻的难度。在制作蛋雕的时候,首先要把图案构思设计好,然后将图案精心绘制于蛋壳上,有些图案还采用古老的龙纹、神兽纹等呈现。在雕刻、镂空的时候,还要格外注意坡度、斜度,稍不留神就会把连接点刻断,导致前功尽弃。蛋雕考验的是创作者的耐心和坐功,一连半天一动不动,不离开座位是常态。特别是在作品快要完工时,更是需要雕刻到深夜才能完成。 ”解宜栓说。

未来/

想办博物馆传承蛋雕技艺

解宜栓说,想在一枚小小的蛋壳上,呈现出更多的文化艺术信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积累许多历史知识。从小热爱雕刻的解宜栓,同样是一个历史文化爱好者。除了创作蛋雕外,他平时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一直没有间断过,还写下了不少关于蛋雕的论文,探源追溯蛋雕文化的历史。

“蛋雕就像是在方寸之间跳舞,作品上的图案要尽量缩小,越缩小难度就越大。如果图案太满,会给人感官上不舒服。慢慢摸索,雕刻起来就得心应手了。”解宜栓介绍,他的蛋雕作品涵盖了鸭蛋、鹅蛋、鹌鹑蛋和鸵鸟蛋,在这些大小不一的蛋壳上面,用自己的一双巧手和对艺术不懈的追求,雕刻出一件件作品。

早报记者了解到,解宜栓现在的身份是即墨区非遗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他除了日常参加非遗公益性活动,大多数时间都在工作室进行创作。解宜栓希望几年后办一个小型蛋雕博物馆,让更多人了解蛋雕艺术,将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链接/

蛋雕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

蛋雕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前476年),齐国思想家、政治家管仲在《管子·侈靡》中记载“雕卵然后瀹之,雕橑然后爨之。 ”尹知章注:“皆富者所为也。 ”这是迄今为止最早的关于在蛋壳上做雕刻图案的文字记载。文中的雕卵,即在蛋壳上做雕刻,刻绘图案。可见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就出现了蛋壳雕刻这门技艺,只不过当时的受众面较窄,仅限于王公贵族用于炫耀其奢华生活。

北魏(386—557年)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法云寺》记载:“晋室石崇乃是庶姓,犹能雉头狐腋,画卵雕薪,况我大魏天王,不为华侈? ”画卵雕薪,在鸡蛋、薪木上雕画图形,是古代富豪生活的一种表现。在青岛至今也有喜得贵子时赠送亲朋好友红皮鸡蛋的习俗,称之为“喜蛋”。吃喜蛋具有诸多吉祥美好寓意。于是就有一部分人摆摊设铺,专门卖染成红色的鸡蛋,称其为“彩蛋”。后来,商贩们又在彩蛋上刻画些花鸟、鱼虫、脸谱等图案,以图生意兴隆。

本版撰稿摄影/视频拍摄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康晓欢

新闻推荐

28万工资啥时能给 工人:每次去找都让等着 劳务公司:春节前一定发

协议约定2020年12月31日之前付款28万元。文/图半岛全媒体记者孙桂东去找相关部门反映,就说给钱,约定了时间,到了期限...

即墨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0.3毫米蛋壳 刻出“青岛十景”)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