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青岛 今日即墨 今日胶州 今日平度 今日莱西
地方网 > 山东 > 青岛市 > 今日即墨 > 正文

一季赚10万 粉条变“金条”

来源:青岛早报 2020-12-07 11:02   https://www.yybnet.net/

秋季收获地瓜后,一年的古法制粉便拉开了序幕。在经过30多道古法工序后,干粉就变成了丝丝银色的粉条。每年冬天,胶东半岛的许多村庄便开始忙着制作粉条。在即墨区金口镇池戈庄村和鳌山卫街道大任村,这种古法粉条制作工艺,已经延续了400多年,成为当地一道亮丽风景。 12月初,池戈庄村10多名制粉农户合力支起一口大锅,开始忙着制作粉条。而每年这一个村庄制作的粉条多达数百万斤,一个制粉农户忙碌一季就能赚10万元左右。

“粉条村”延续古法制粉条

粉条,是市民冬季最喜欢吃的食材之一。在即墨许多村庄,一直延续着古法手工制粉的工艺。初冬,只要天气允许,农户们从一大早,就开始忙活起来。一口大锅,十几名壮汉,一场制粉战便拉开序幕。

男人们出大力,负责制粉,村里的妇女们,则戴着黄围巾,负责晾晒。说起古法制作粉条,当数即墨区金口镇池戈庄村和鳌山卫街道大任村名气最大。池戈庄村紧挨王圈水库,水源充足,很适合种植地瓜,因此这个村也就成了“粉条村”。

村民延续古人的做法,选择村外一处晾晒场,将一根根银色的粉条挂在绳子上晾晒。为了尽快让粉条晾干,晾晒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将粘在一起的粉条拨弄开来,这样才能让粉条在阳光的照射下慢慢变白成型。

今年50岁的池戈庄村村民孙立民介绍,从记事起,村里就有手工制作粉条的传统,因为这里靠近河流、水库,丘陵地带土质也非常适合种植红薯,村里家家户户都种植大量的红薯,每到冬季,村民就开始忙碌着用红薯制作粉条。退回几十年前,村民家家户户制作粉条,但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自家食用,后来种植的面积大了,慢慢形成了一个产业,池戈庄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 “粉条村”,许多村民依靠制作粉条致了富,过上了好日子。

手工制粉需要36道工序

史料记载,地瓜又称甘薯,属舶来品。大约在16世纪传入我国南方,很快向北方传播,之后在胶东半岛广泛种植,古人用甘薯制作出各种美味,其中粉条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项“发明”。根据村中老人口口相传,即墨制作地瓜粉条已有400多年历史,有许多村庄成为粉条生产专业村。

收获、清洗、打浆、过滤、发酵、沉淀、晾晒、打糊、制粉……孙立民介绍,粉条以纯地瓜淀粉为原料,利用矿泉水加工而成。手工做出的大粉条耐煮口感又好,不加任何添加剂,口感纯正。而粉条的制作过程,从地瓜到粉条,中间需经过36道工序。每道工序看似简单,实际操作很复杂,例如过滤一项便又包含着五道小工序。

在实际制粉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和粉。不像蒸馒头和面,制粉要由几名壮汉围着一个大盆将加入温水的红薯粉高高抬起,再重重摔下,这样反复上百次后,才能使红薯粉和得均匀。粉和好后,将几斤重的粉团放在一个底部带着许多小孔的大漏勺里,用手或小木桩重重捶打勺子的边沿,这时一根根粉条从漏勺底部的小孔中不断流出,散落到热锅里烫几分钟后,再用筷子将一根根粗细均匀的粉条捞出,立即放入旁边的凉水里冷却,切断后搭在竹竿上上冻定型。第二天一大早,村外田野的架子上搭满了晾晒的粉条,像瀑布般壮观。而这样的经验,要经过好几年时间才能练出好手艺来。

孙立民的父亲从小就跟着老一辈学粉条制作,在十里八乡是出了名的。每到冬天,请父亲去帮忙做粉条的很多,整个冬天都忙得连轴转。如今,他从父亲手里学到的制粉技术已经有30多年,许多村民希望这门手艺延续下去,而孙立民也像父亲一样,成了这门老手艺的大师傅。

靠手艺吃饭一季赚10万元

手工制粉,需要大家一起合力才能完成。孙立民家的院子就是一处手工制作粉条的场地,随着粉面和好后,一名村民拿起一块粉团,一条细细的均匀的线条从手中缓缓流下来,说明粉和的质量相当不错,已经达到了入锅的条件。约5斤重的粉面团被装入漏勺,一名有着丰富经验的农户不停地敲打边缘,细细的粉像一根根线条般流入锅中,不到1分钟煮熟的粉条便漂出水面。另一名师傅看准后,将粉条快速放进旁边一口冷水锅内,熟练地在手上缠绕了七八圈后,用一根长约50厘米的木棍串起来,再次放入冷水中冷却,反复经过3次冷却后,粉条便被运往室外上冻,第二天抬到晾晒场。

村里的男人们制作完成的粉条,接下来就看女人们晾晒了。早上5点多,上冻的粉条被运到村外的田野上,经过分离冰冻,让粉条在阳光下快速晾干,然后包装就可以销售了。而整个冬天,“粉条村”里的村民们都会忙着制作粉条这一件事。 8名壮汉忙碌10多个小时,能制作出4000多斤粉条,一季下来,他们村的粉条产量能达到200万斤左右。忙碌这一季,除去成本,最多能赚10万元左右。

手工制粉手艺,不仅在即墨越来越少,即使在胶东地区也很少见了。随着机械化程度提高,许多农村已经不再用手工制作。在青岛靠近大沽河畔的胶州、平度和莱西等地,或多或少地出现零散的老手艺制粉。作为祖传的东西,更多的村民还是想把这门老手艺传承下去。青岛许多乡镇,也开始将手工制粉的老手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康晓欢 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青岛蓝谷:平台“聚才” 环境“留才”

□本报记者肖芳山东大学教授张友明的微生物菌剂项目近日在青岛蓝谷试产成功。该项目生产线全部建成后可年产2万...

即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即墨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一季赚10万 粉条变“金条”)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