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在探索海洋的征途中越走越远。一直以来,万米之下的深海是海洋科研领域的“禁区”,在科研人员不懈的攻坚克难之下,这一“禁区”正在被打破,越来越多万米级的全海深海洋探测设备成功研发。9月22日,2020(第五届)青岛国际海洋科技展览会(以下简称“海科展”)在青岛国际博览中心开幕。本届展会从9月22日持续到24日,市民可前往位于即墨蓝谷的青岛国际博览中心感受海洋科技的无限魅力。
“海燕”:开启水下滑翔机万米时代
本届海科展上,中科院声学研究所、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中国地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等参展商带来的全海深海底探测工具令现场观众大开眼界,它们就像人的耳朵、眼睛和神经系统,帮助人类更直观地认识万米之下的神秘海底世界。
“海燕”水下滑翔机是海科展的“老朋友”了,这个不断打破自己探海纪录的“硬核”设备每一次都给人们带来新的惊喜。今年,在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展台,“海燕”水下滑翔机又带来了好消息。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博士王鹏介绍,“海燕”可以连续在深海中工作300天以上,在最近的一次海洋科考中,“海燕”又一次刷新了此前创下的纪录,最深下潜至10619米。此外,“海燕”还具有超强的续航能力,可连续在深海工作300余天。“海燕”已形成谱系化发展,“海燕”家族中包含了200米至10000米的产品梯队,可以满足不同的海底探测需求。
海燕水下滑翔机是目前国际上唯一能够进行万米深渊观测的水下滑翔机,它的成功研制开启了水下滑翔机的万米观测应用的新时代,实现了人类在万米深海观探测从点到持续剖面的历史性跨越。
水声记录仪:记录万米海底声音世界
海底一万米是一个怎样的声音世界?中科院声学研究所在今年海科展期间展出的全海深水声记录仪可谓海底顺风耳,其最深可以探测到海底11000米的声音。本次在海科展的亮相也是其在全世界的“首秀”。中科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曹建国介绍,全海深水声记录仪可投放在全球任何海域,可常年在海底值守工作,用于记录水声信号、环境噪声及温度、压力等环境信息,为国内首套此类产品。它采用特殊结构的高耐压水听器,配合球型钛钢耐压舱,以适应任意海洋环境条件。在极低功耗的限制条件下,产品实现了非常出色的自噪声水平。并且具有连续工作时间长、存储容量大、工作模式灵活等特点。
地震仪:观测万米海底地震数据
今年海科展期间,中国地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地质仪器有限公司展出了可以观测10000米海底的地震数据宽频带长周期海底地震仪,该地震仪最深可放置到海底万米的深度。
中地装(重庆)地质仪器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廖晓东介绍,这台海底地震仪是一种将检波器直接放置在海底的地震观测系统,在海洋地球物理调查和研究中,既可以用于对海洋人工地震剖面的探测,也可以用于对天然地震的观测,其探测和观测结果可以用于研究海洋地壳和地幔的速度结构及板块俯冲带、海沟、海槽演化的动力学特征,也可以用于研究天然地震的地震层析成像以及地震活动性和地震预报等。
海瞳:海底万米拍出高清视频
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的展台上,一台名为“海瞳”的高清相机引发人们的关注。海瞳是我国首款实际达到全海深工作能力的高清相机。攻克了深海专用成像物镜、全海深光学干舱密封、图像校正等多项关键技术,为深海科考、深海作业、海洋知识宣传等提供重要的视频数据。
“海瞳”相机曾跟随中科院“探索一号”科考船开展马里亚纳海沟科考任务。作为主相机,“海瞳”曾4次下潜至7000米深度,3次下潜至万米深度,最大潜深达10909米,采集了12小时的高清视频数据。在位于8152米的大海深处,“海瞳”还首次拍摄到了狮子鱼的生活画面,这是当时国际上观测到鱼类生存的最大深度。
深海阻尼阵列:关键“卡脖子”装备
在中科院声学研究所展位,一台布满黑色毛发的机器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关注。这是由中科院声学研究所与南京锐声联合研制的深海低噪声毛发阻尼阵列,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首条完全国产的深海低噪声毛发阻尼阵列,是海洋探测领域的关键“卡脖子”装备,在海科展上的亮相也是该设备首次面向全球对外发布。深海低噪声毛发阻尼阵列可以用于海洋声学试验、海洋声学检测和探测,相当于人类在深海的“耳朵”,其最深可以达到海底6000米,帮助科研人员在海洋科考中听得更深、听得更远。尤其是对于一些低噪声目标的测量或探测、海洋环境噪声监测等领域有显著优势。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记者李沛
新闻推荐
早报9月23日讯中秋、国庆将至,为进一步严明纪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强化重要节点警示教育和提醒,市纪委今天通报...
即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即墨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