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晓帆
本报通讯员 梁之磊
8月4日早上,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青岛市即墨区污水处理大干正酣:污水处理池里浊流滚滚,日处理20万吨污水,产生污泥200余吨。随着汛期的到来,上个月的污水量比平时增加了20%。
而在另一端,絮凝、叠螺、板框、干化、碳化……一道道全自动化工序将污水治理的产物“回炉再造”——将污泥转化成无害物料,变成可用作生产砖块的原料。记者发现,由于全程采用自动化管理,偌大的生产车间内难觅人影。
“污泥是污水处理的必然产物。应对汛期处理压力,我们正在满负荷运行。”即墨区污泥处置中心相关负责人谭靖介绍,随着污水达标排放处理率的不断提高,污泥处置成为整条产业链较为突出的短板,这给污泥处理工作带来极大挑战。
据了解,目前,我国污泥处置普遍采用填埋、肥料和焚烧等方式,填埋占用空间,并容易对空气、土壤、地下水等产生污染;肥料中的重金属未作处理,使用范围受到限制;焚烧成本高,环保压力大。“由于产量大,成分复杂,技术难度大,大部分污泥未得到稳定化、无害化处置,容易造成二次污染。”谭靖说。
为解决污泥处置难题,即墨区采取PPP模式建设污泥处置中心,利用先进的碳化热解技术,日均处理含水率80%的污泥220吨,并将污泥转化为可利用的资源——处理后的碳渣含水率5%以下,可进行建材、土壤改良和绿化等资源化利用,实现垃圾变废为宝。
为避免运输中产生二次污染,即墨区在污水厂内建设污泥处置场,经过“叠螺浓缩+板框压滤+热风干燥+高温碳化”等工艺处理后,实现了污泥的减量化、无害化、稳定化和资源化,确保了污水的集中、高效、稳定处理。
“热风干化就是通过热蒸汽令原本含水率在97%的污泥完全脱水至30%,原理就像烙薄饼皮。”谭靖说,随后,经过干化的污泥再进行高温碳化,在700℃-1000℃的高温下,将污泥中的病原体杀死,将重金属变成惰性金属,“就像在焚烧炉内人为制造沙尘暴,不断地控制送气,而污泥就在炉内翻腾逐渐被烧红直至成为残渣。”
据悉,污泥碳化过程也是热解释放热能的过程,焚烧过程所产生的余热同样不会浪费,释放的热解气会被输送至干化设备内,进行污泥干化,实现节能降耗。
记者了解到,为确保污泥资源化处置工作的顺利开展,即墨区建立了污泥产生、去向的详细台账,污水处理厂和污泥处置场地设置了在线监控,实现了对污泥产生、贮存、运输、处置的生产经营、环境管理和资源化利用的全过程、无缝隙监管。
新闻推荐
关爱小候鸟的爱心暑托班又来啦 开办四年累计360余名来自各地的建设工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参与
本报7月30日讯(记者赵波通讯员李子锐)7月30日,2020年青岛市“牵手关爱七彩假期-建设工地小候鸟驿站”爱心暑托...
即墨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即墨,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