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艳
地铁轰鸣而至,人来人往。
时光加速穿梭,斗转星移。
台东,青岛的地标。一出站台,满是耀眼的招牌。大型商场,小型店面,吃的,用的,玩的,应有尽有。年节将近,这里将是热闹的代名词。
繁华如花,即便在萧瑟的冬日,也从不凋谢。
站立在步行街天桥之上,张望四方,威海路上车流密集,步行街上人潮汹涌。即便不是周末,热度仍然不减。
台东,是台东区的简称,比东镇范围大些,相对的,台西便是西镇区域。于是禁不住要回溯一番,“台”是指什么?此地的原住民来自哪里?
接下来,自然,要畅游历史长河,因为答案就在其中。
从建立明朝以来,朱元璋便被一份份倭寇侵犯的奏折所困扰。洪武二年(1369年)的春节前后,一份奏折扰乱了喜庆的气氛,“倭人入寇山东海滨郡县,掠民男女而去”。此后几年,如此奏章不断,于是,朱元璋决定在山东沿海设立卫所。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五月,初春的气息笼罩着大地,明朝廷在今即墨市东20公里处设立了鳌山卫,下辖右、前、后3个千户所,其中前所设置在浮山寨,称“浮山备御千户所”,简称浮山所。
18个墩堡逐步在青岛的土地上拔地而起。在沿海不远处,有一个形状似马鞍的山峰,俗称马鞍山,一座小型烽火台在此建立,所以马鞍山有了新名字烽台岭。一如“斩山”的由来一般,人们为这座山赋予了一个凤凰栖息的传说,所以还有凤台岭的记载。
朱元璋去世后,他的孙子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当侄子要大力削藩的消息传到燕王朱棣的耳中时,一场战争爆发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战”。最终,朱棣胜利,朱允炆不知所踪,留下千古之谜。
1402年,燕王攻占南京,即帝位,改年号永乐,为明成祖。战争带给平民的是苦难。一大批百姓流离失所,其中包括居住在云南的杨氏族人。为了生存,为了繁衍,他们毅然北上,扶老携幼,寻觅新的家园。
崂山有个乌衣巷,由白沙河一分为二,河东岸为东乌、西岸为西乌,两村环境清幽,可远眺华楼胜景,村中盛产瓜果。根据记载,这里原先叫老鸹巷。明代隆庆年间,乌衣巷来了一位举人,叫做胡从宾,致仕以后,因仰慕崂山风光秀丽,就在老鸹村择地而居。胡从宾认为村名不雅,便附会典故,将村名更改为“乌衣巷”。
杨氏家族北迁到青岛的第一站就在当时的即墨、今日的崂山乌衣巷。“乌衣巷的村民热情地收留了这一群面临生活绝境的杨氏同胞。他们开始学习北方人在什么季节播种什么粮食,学着用有烟道的大锅灶做饭,学做地瓜干、小米面饼子、馒头等食品,学北方人怎样盖有别于云南竹楼、板屋的砖石房子”。(《杨家村》徐东阳、杨盛人作)
只是,山中有限的土地不能养活太多的人口,纵然有一片好心,乌衣巷还是没有办法维持杨家人的生存,“好客的乌衣巷村民向他们推荐了一片开阔的荒野地带。这里离海不太远,又无长驱直入的海风狂刮之苦,并且既可务农,亦能去海上捕鱼”。(《杨家村》)
于是,台东一带最早的一批居民落了脚。他们搭窝棚,建房屋,垦荒种地,燃起炊烟,杨家村自此建成。后来村民不断繁衍,也有外姓迁入,比如湛山孙氏。孙姓分支在杨家村生存了百年,四代单传,只是因为物质贫乏,耕地有限,人口并不兴旺,“讳失传,配无考,葬杨家村东南堐孙家茔”,这是孙氏在杨家村留下的唯一踪迹。嘉靖年间,孙氏兄弟孙廷章、孙廷化从杨家村(台东)迁到湛山村,当时的湛山还叫斩山。
再继续回到杨家,杨氏族人凭借勤劳的双手建成了有四百多户人家、结构比较完整的村庄。厚厚的石墙,抵御北方的寒冷,月牙儿黑瓦覆盖着杨家人的欢声笑语,终于,他们有了安定的家园。
“如果以现在的标志来界定杨家村的地理位置,简而言之,即是辽宁路东端200米一段的两侧一带。南侧面积大,能占全村的三分之二。南北的长度有300米,全村总面积约有6万平方米”,“南至道口路,北至滨县路,东至郭口路、清和路,西至山口路(现在也是道口路)。其中包括全部的平定路、道口路,大部分的姜沟路、部分顺兴路和全部滨县支路”(《杨家村》)。
“杨是姓氏。这个汉字还有一个意思是‘杨树’。村是村庄之意。村这个字的组成是木(树木)和寸(尺寸)。可以从中推论,人们从前是用木头造的房子来命名居住地的。”“杨氏的家或杨树家族的村庄,从所谓的东关看,好似一座美丽的中国人村庄,村前有一片池塘,村子有500居民”。这是1899年德国殖民政府翻译海因里希·谋乐在《山东德邑村镇志》中对杨家村的描写。
清末民初,对海滨城市青岛来说,岁月静好从来都是奢望,几乎每十几二十年都会发生受国人关注的大事件,长满荆棘的城市进程同时也波及到了台东……
新闻推荐
青岛市即墨区检察院、青岛科技大学法学院联手开创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半岛记者华敬方通讯员黄昱程12月25日上午,青...
即墨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即墨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