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艳
吕家庄社区,城阳的名社区,以现代化的居住条件和夜市闻名,在这个社区里,蕴藏着一个家族的辉煌过往!
吕氏家族的故事是从即墨开始的。
不同于青岛的很多姓氏,吕氏从宋朝时期就已经居住在即墨。吕氏六世祖吕希尚在顺治乙亥年三月创修的《吕氏族谱》中写道:“余家世即墨,元明相继三百余年”。吕氏十八世后裔吕思明先生说,吕氏远祖最早可追逐到宋朝。根据族谱记载,“吕京字远长,宋元祐间人,十七岁以孝友举于乡”,“先葬莱阳迁葬即墨西城村”,“邑贡生周如锦为之书后”,虽然年代久远,后代无考,但是零星的记载显示吕京应该是吕氏最远之祖。
加上明初关于“吕讓字克逊,明洪武甲子举人、乙丑进士”等的记载,说明早在宋元明时期,吕氏就已经在即墨生活居住。
因此可以说,吕氏是即墨的一个古老的姓氏,而且与即墨的五大家族联系紧密。
“明崇祯年间,六世祖在大北曲(今城阳)置庄子地60余亩,其子与大北曲纪氏联姻。明末清初,吕氏八世祖迁至大北曲所置的庄子里定居,取名吕家庄子,到了清末易名吕家庄”,这是吕氏与吕家庄的渊源。
吕氏在迁移到城阳吕家庄之前,留下的记载与即墨文庙有关。根据《即墨县志》记载,即墨文庙始建于元至元七年(公元1341年),这中间还有一段感人的故事。
在吕思明先生提供的《吕氏家乘》中,可以看到,“先师庙,在县治东。元至元七年,邑人吕瓒暨弟珪以己田易邻壤,捐钱五百缗,创建殿庑斋舍”。也就是说,吕瓒和他的弟弟吕珪用自己的田地换取乡邻坐落于东门里大街路北的土地,作为复建庙学的基地,同时捐钱五百缗(铜钱),用于构建讲堂、斋舍及两厢房,用以供奉孔孟等先贤和供县学师生住宿授课。能够做到如此为大义奉献的精神,在今日看来,值得钦佩。
也正是因为家风渊源,才先后有六道圣旨颁布到吕家,表彰吕氏族人道德高尚、奉公守法、博爱之心。其中四道《明清“诰敕”命》现在藏于崂山区档案馆,笔者曾联系试图一睹真容,未能成功,颇感遗憾。
清代诰命、敕命是皇帝封赠时所用的诏令文书,是现今民间收藏最多、百姓最为熟悉的圣旨。它既是帝王荣宠臣下的象征,又是受封人员显赫身份与地位的凭证。家有诰命敕命光宗耀祖。
这些圣旨主要表彰吕家为官清廉和家风善良,同一家族在不同朝代均受到当政者的赏识,实属罕见。现存的四道诰敕文书中,明天启元年(1621年)敕命两件,天启六年(1626年)诰命一件,清嘉庆四年(1799年)敕命一件,均以卷轴形式存放。文书皆用丝织品精制,其正文行文凝练,达到“增一字嫌其累赘、减一字达意不确”的程度。汉文为小楷书写,圆润飘逸,气度雍容,跌宕有致,字迹突出,犹如浮雕一般,历经沧桑风采不减。
关于圣旨,接下来会有详细解读,至于吕氏进入即墨的时间,吕思明通过姓氏的由来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传上古华夏部落首领炎帝神农氏,因居姜水流域,故以姜为姓。后向东发展到中原地区,与黄帝部族杂处,分为四支胞族(即四岳),伯夷曾佐尧帝掌管四岳,后又助大禹治水有功,为大禹“心吕之臣(心腹重臣)”,故封之为吕侯,商、周两代均为诸侯国,春秋初年(前680年),南阳吕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吕国子孙均以故国名为姓氏,形成吕氏的主脉。到春秋末期吕侯支系孙吕尚所建的齐国被田氏家族灭亡后,其裔孙分别以吕、齐为姓氏,称吕氏、齐氏、姜氏等,散居于韩、魏、齐、鲁之地,史称吕氏正宗,是为南阳吕氏。吕氏族人大多尊奉伯夷为得姓始祖。
而东夷吕姓的关联则主要集中在吕尚身上,“周武王称王后,吕尚受封东夷族齐国,即称齐太公,古时候即墨是东夷之域”,《吕氏春秋》中称吕尚是“东夷之士”,吕思明先生说,显而易见吕尚征服了东夷之后就在这里安邦定国,生活下来,一代代繁衍生息。“东夷人、莱侯,即现在的莱州,历史上的莱州府,也印证了我先祖吕京曾在莱阳居住,殁后由莱阳迁葬即墨的说法”。
吕氏这个古老的姓氏,在即墨扎根伸展,留下了族人的血脉,后裔也用行动缔造了吕氏的荣光。
除了捐建文庙的吕瓒和弟弟吕珪,以及获得四道圣旨的吕希尚父母、吕希尚和妻子以外,还有两道圣旨颁给了清朝乾隆年间的吕正令以及嘉庆年间的吕克官。六道圣旨颁给一个姓氏,这样的待遇在当时实不多见。
在《吕氏族谱》的记载中,吕氏关后有进士1人,举人2人,庠生55人,武庠26人,贡生11人,廪生5人,增生6人,太学生4人,修生2人。
如今,即墨吕氏后裔聚居地主要是城阳的吕家庄、李沧区的侯家庄、板桥坊等地,他们继承着先祖的家风,一个以道德高尚而获得至高荣誉的家族,缔造了青岛姓氏历史上的新篇章。
新闻推荐
“及时”出入境,多亏了“即时服务” 记者周末探访基层出入境接待大厅 构建便利高效的新审批服务模式
今年以来,从青岛流亭国际机场、青岛邮轮母港出入境的人数已经突破400万,越来越多的青岛人走出国门,或是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
即墨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即墨,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