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半岛记者张文艳图/家族照片摘自高思国著《高氏春秋》
和平里,一个贯穿了近千年的名字,从遥远的广东来到青岛,伴随而来的是一个商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本期的商业传奇人物名叫高秩臣,他从南闯到北,积累了财富,也失去了财富,再现了当年青岛商界的残酷性。而他的家庭经历也是当年大户人家的代表,三房太太,纨绔子弟,等级分明,家道中落……这些场景一如巴金笔下的激流三部曲:高公馆的盛衰和子孙后代的不同命运。半岛记者采访了高秩臣的儿子高思国先生,并查阅大量史料,还原了青岛又一位商人之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北上闯荡,获取第一桶金
站在和平桥上,抚摸着“和平”二字,十六岁的少年有着对家乡的自豪和眷恋,因为,这个名字与文天祥有关。而在这座小桥上,他曾目睹村中青年们一个个地走出村落,下南洋,上北方,经商谋生。“不安分”的他早已蠢蠢欲动,不甘于走父辈的务农老路,更不甘心像几个哥哥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获得些许口粮。于是,他咬咬牙,决定离开故土,北上去闯荡一片天地。
少年名叫高秩臣,1876年出生于广东潮阳县和平乡下寨村,机灵聪颖,幼年念过一段时间私塾,认得一些文字。高氏族人在当地颇有名望,因为他们入潮始祖名叫高南平(1185年~1282年),宋理学家、教育家高东溪之孙。高南平进士及第后,官授湖南安乡县尹,后升墩武校尉。宋末致仕后来到广东,创办高厝寨,建立高氏祠堂。
史料记载,宋祥兴元年(1278年),文天祥率兵抗元,于是年10月来到潮阳,屯兵蚝坪桥村,文丞相晨昏常到蚝坪桥漫步,女儿在桥上练武,不慎遗失了一把宝扇,乡民拾后送还,据传拾得此扇的正是高南平的孙子。加上蚝坪村民踊跃劳军,这让文丞相深为感动,于是,把蚝坪乡改名为“和平里”,蚝坪桥便更名为和平桥,如今,和平桥头仍竖立着文天祥手书“和平里”石刻。俚语里有句“未有和平先有高”,可以看出高氏在和平的地位。
因为高氏先祖,因为文天祥,“和平里”三个字深深地雕刻在了高秩臣的脑海中,所以多年之后,他将意义非凡的三个字带到了青岛。
兜里揣着不多的盘缠,高秩臣坐着红头船北上到达上海,在一位老乡开办的商行里打零工当了一年多学徒,为以后的经商积累了经验。
高秩臣的第一桶金得益于他的三叔。
1894年,高秩臣接到了三叔的来信。三叔也是位商人,在烟台有了自己的小事业。因为业务比较忙,希望找到一名可靠的帮手,听说侄子在上海学徒,觉得还不如让他到烟台来帮自己。接到来信,高秩臣立刻起身。1861年,烟台开埠,30年后,青岛建置。高秩臣踏上烟台的土地时,登州总兵章高元刚刚抵达青岛两年的时间,此时的青岛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繁华小镇。
18岁的高秩臣在三叔的当铺里帮忙接待来客。通过当年的青岛首富“刘半城”刘子山、青岛总商会会长隋石卿等商界传奇人物的发家经历可以看出,踏实能干、机灵聪慧是赢得信任、获取起步资金的关键,高秩臣也不例外。
他的踏实和机敏叔叔看在眼里,赞在心里。所以,随着时光的流逝,自觉年事已高,思乡心切,三叔干脆将当铺交给侄儿全权管理,一甩手带着家人离开了烟台,回到广东老家。
就这样,高秩臣有了自己的事业。
“开始,家父经营的土产和水果生意比较顺利,当铺也有了一些赢利,便又开办了一家潮州菜饭店,名号为‘兴宾楼’,后来还买下了自己居住的宅院和饭店的房产”,高秩臣的八子、青岛著名的剧作家高思国先生说。
在烟台打拼了4年后,22岁的高秩臣接到了父亲的来信:速速回家成亲。这个年龄早已到了婚配的年龄,家里也已经为他定下同乡姑娘王尚福为妻。以后,王尚福作为原配夫人,统领着几十口人的大家庭。
1897年,德国入侵青岛那年,广东潮阳高家,王尚福生下了长子高思峰,此后,每隔两三年,王尚福都会为高家诞下一子:高思荣、高思华、高思贵。
就像高思国先生在回忆父亲的文章中所提到的那样,高秩臣在烟台和潮阳之间奔波了多年,疲惫、思念交织在一起,他决定将妻儿留在身边。于是,就在他将事业逐渐伸向青岛之际,王尚福带着四个儿子住进了烟台的宅院之中。
开办商行,赢得一席之地
初冬,再次来到正在改造中的黄岛路上,曾经热闹的市场,如今仍然保留有很多铺面,虽不复往昔,却也人来人往。黄岛路74号到82号是半岛记者的目的地。网店往上共有三层楼,明显高于周边的两层楼。“家里人口多,加上为了出租网店,父亲当年特意加盖的”,高思国先生告诉记者。
高秩臣具体是哪一年第一次抵达青岛的,高思国先生说还不能确定,总之,抵达青岛后,高秩臣被青岛城市建设的繁荣景象给惊着了。他没有想到,这个比烟台开埠要晚几十年的城市发展得会如此迅速,很显然,伴随着建设而来的,是无限商机。
新的想法冲击着高秩臣的头脑,他冷静地分析了一下,决定同时在青岛“开疆拓土”,开辟新的事业,如果顺利的话,就搬到这里来。主意已定。高秩臣很快就给自己寻得了一处落脚之地。
上世纪初,德国侵占青岛期间,将青岛划分为青岛区也就是欧人区,和大鲍岛区即华人聚居区,这一理念中无不渗透着德国人对中国人的歧视,似乎,他们早已忘记,这片国土属于中国人。
在华商聚居的大鲍岛区里,高秩臣购买了黄岛路74号到82号的房产,正式落脚岛城。高秩臣在青岛创业的细节,如今史料记载不多,高思国先生凭借记忆和哥哥们的讲述,基本上还原了父亲在青岛创业的脉络。
高思国先生告诉半岛记者,父亲在青岛的商号叫“宝源行”。“他在考察了山东的物产和广东的市场后,决定在青岛经营两地干鲜果的行商生意,先把深受关东百姓喜爱的山东特产大枣、山楂、核桃、白果等用船贩运到广东销售,再把广东的香蕉、橘子、菠萝运来青岛”。在当年的交通条件下,能吃到南方的水果已经算作是“山珍海味”级别了,如此以来,高秩臣很快成为广东商人中较有实力的一位。“与此同时在青发展的还有陈明初在潍县路开设的‘宜今兴’;欧阳权石在李村路开设的‘广有隆’;古成喜开设的‘大成号’等。父亲还成为广东会馆和潮州会馆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他还与几位广东富商一起投资兴建了一处公共墓地,名曰‘广东公墓’。”
生意做得顺风顺水,高秩臣在青岛的房产也日渐增多。除了黄岛路,他还购得即墨路、胶州路之间“聚福楼”饭庄那一大片房产,“同时还合伙投资开办了天津路‘震华金店’,北京路‘胶东药房’,‘东莱银行’也有少许股份。没几年又在济南投资开办了‘卫生池’澡堂,是当时济南市最大的一个澡堂,还派人到上海发展水果、土产业的买卖,但没形成气候。可以说1910年至1921年期间,是家父在青岛的商贸事业发展最红火的时期”。
目前,对高秩臣的记述主要依赖于高思国先生描述的“速写”,没有太多的细节,不过,从中仍能看出高秩臣早期的生意头脑,和青岛市场的欣欣向荣。
1914年9月28日傍晚,孙中山一行从济南乘坐火车抵达青岛火车站,随后两天,进行了参观和演讲。高秩臣作为成功的潮商,参加了广东会馆为孙中山先生举行的宴会,并在会馆门前作为青岛社会各界名人与孙先生合影,这一切都印证着高秩臣的辉煌。
新闻推荐
本报讯根据山东省物价局最新一期成品油价格公告,从11月16日24时起,山东省92#汽油最高零售价格调整为7.26元/升,连续两次大幅...
即墨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即墨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