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淄区境东南隅、齐陵镇境内的牛山东麓,有四座巍峨高大的古墓,依山而立,一基四巅,东西并列,绵延相连。墓基东西总长541米,直径均约45米。墓自西向东分别高为29.4米、34米、22米和23米,四墓近等相似。据史、志书记载,此四墓为我国旧中国时期的齐国国君威王、宣王、湣王、襄王之墓,故称四王冢,又称四豪冢、四王墓。
1982年6月淄博市人民政府于墓北立标志碑一方,上书“四王冢”,以示保护。1988年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十几年来,临淄区人民政府已按“田齐王陵”旅游开发区规划,建成了以“四王冢”“二王冢”“管仲墓”为中心的旅游区,供人们员吊古揽胜,感受齐文化的魅力。
康熙十一年《临淄县志》载:“齐四王墓在县南,牛山东。《齐记补遗》云:齐威、宣湣、襄四王墓。〈魏书·地形志〉作四豪冢。”巍巍四墓,状如山丘,路人无不瞠目而视,远方客人驻足赞叹。它就像四个巨人,似乎仍在吟唱着战国“七雄”之首那段辉煌的历史之歌。
齐威王,田姓,名因齐(有作婴齐),公元前356年即位。初时“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酒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史记·滑稽列传》)朝中大夫淳于髡善说隐语,他对齐威王说“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也。”齐威王醒悟,对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齐威王立即召集全国七十二邑大夫到都城临淄,先用油锅烹了荒于政事,投机钻营,贿赂朝中官员为他说好话的阿邑大夫和十多个贪赃枉法的朝中权贵,同时褒奖了忠厚正直,勤于政务的即墨大夫,加封万户。于是国人震惊,不敢再隐过饰非。自此,齐威王一改往日恶习,日日亲临朝政,齐国大治,诸侯畏服。并于公元前353年出兵救赵,前341前救韩,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两次打败了强大的魏国,从而雄霸东方,成为当时势力强大的战国“七雄”之首。由此可见,齐威王不愧是一个知错能改,且有雄才大略的贤明君主。
齐威王死后,公元前320年,齐威王的儿子田辟疆即位,即齐宣王。齐宣王秉承霸业,富国强兵。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内乱,齐宣王派大将匡章率兵干预,不到两个月就攻占了燕国的都城——蓟(今北京市西南部)杀了燕王,差一点儿就把燕国灭了。韩、赵、魏等国纷纷到齐国朝见,齐国的威望在诸侯国中大大提高,充分显示了当时齐国国力之强盛。齐宣王另一建树,就是进一步扩大了“稷下学宫”规模,招揽天下贤士,发展文化事业,使“稷下学宫”达到了鼎盛时期。他说:“寡人忧国忧民,因愿得士以治之。”(见《战国策·齐策》)《史记·田敬仲世家》载:“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齐宣王可以说是治国有方,因人善用,进一步巩固了齐国“七雄”之首的地位,为发展齐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
齐湣王是齐宣王的儿子,名田地,公元前301年即位。齐湣王即位初期,依仗势力强盛,于公元前288年,与秦武王相约,分别称为东、西帝。后恐激怒诸侯,取消帝号,合纵攻秦。公元前286年,约楚、魏联合攻宋,尽分宋地。而后转而攻楚军,从而全部侵占了淮北的辽阔土地。接着又入侵三晋,令卫、鲁、邹三君入齐称臣。并扬言取周天子而代之。此时,齐湣王可以说是气益骄恣,不可一世。这当然引起了各诸侯国的忌恨。公元前284年,燕国联合赵、韩、魏、秦五国伐齐。燕军直抵临淄,齐湣王东逃莒城,并求救于楚,反被楚将所杀。齐湣王本来可以依靠强大的国力,称雄诸侯,完成霸业。然而由于他骄傲专横,目空一切,飞扬跋扈,激怒诸侯,群起而攻之,落得个可悲下场,实在是咎由自取。齐湣王死后,齐将田单在即墨巧布火牛阵,突袭燕军,并乘胜追击,所到之处,国民奋起响应,齐军很快尽复齐国失地。齐湣王的儿子田法章即位,即是齐襄王。
齐襄王接受齐湣王的培训,与诸侯修好。但齐国由于经过了几近灭国的战争以后,国力大伤,齐国的地位,也已再不如前。齐襄王在位19年,公元前265年卒。
齐威、宣、湣、襄四王,可以说贯穿了战国时期齐国的鼎盛时期。笔者对四墓的如此高大进行过研究:认为在当时生产条件尚不发达的时候,建造如此高大封土的墓葬,的确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齐国国力之强盛。但对四墓的大小近等相似的特点,总是不解。湣王死于莒,国势衰弱,局势尚乱,百废待兴,从莒裹尸而葬,为什么湣王墓也如此等高呢?终是疑团解难。
笔者从民国九年《临淄县志》查得,顾炎武《四王冢记》方得释怀。其《四王冢记》云:“自青州而西,三十余里,淄水之东,牛山之左,天道之南,穹然而高者,四大冢焉。郦道元《水经注》曰:‘(淄)水南山下有四冢,方基圆坟,咸高七丈,东西直列,是田氏四王冢也。’”余考田之称王者五,而王建迁于共以死,所谓四王,则威、宣、湣、襄是矣。威宣两王,当齐全胜之日,其厚葬固宜。独是湣王死于莒,齐之七十余城皆已为燕,田氏之绝无主者五年,而田单以一邑之兵,一战破燕收数千里之地,而迎王子于阳城之山中。其时君臣新立,人民斯定,死者未吊,伤者未起,仅故王之丧于莒而葬之,其制不少杀于威宣二王之旧。吾是以知襄王之孝,田单之忠,而三代以下为人臣子者,莫能及也。吾尝考《地理志》:有周厉王之墓,在霍州东北,王流于彘,卒且葬焉。(周)宣王即位,而未之能复也。《人志》曰:“韩侯取(娶)妻,汾王之甥。”厉王者也而谓之汾王,刺(周)宣王也。故厉王称汾(王),而湣王不称莒(王)也,是襄王之孝也。或曰:厚葬非礼也,子奚取焉?曰:此常伦也。乃齐之二王,即以为故事矣。宋元公(宋国之君,名佐)告其群臣:‘请无及先君而仲几不可,又况于处变之日乎?然则后之人君,而遇国家之变,其如齐之襄王,其如周之宣王,请择于斯二君者。’”
《四王冢记》作者顾炎武(公元1613年—1682年),明末著名学者,江苏昆山县人,初名绛,字宁人,号亭林。南明鲁王起兵时,曾官兵部职方郎中。明亡,嗣母绝食死,遗命勿事二姓,故改名“炎武”(取遗弃武事之意)。尝十谒明陵,遍游华北等地,所至以书自随。晚年定居陕西华阴县。清康熙将诏举博学鸿儒科,荐修明史,皆不就。他学问渊博,于经史、典制、郡邑掌故……莫不穷追原委,开清代朴学之风。著述甚多,有《日知录》《肇成志》《亭林诗文集》。据传,顾炎武游齐都时,并步“四王冢”,笔录状貌,后为文。
《四王冢记》是古代论述四王冢的地理位置和墓形建制不可多得的资料性文章。从内容上看,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至“是田氏四王冢也”)论述四王冢的方位及其墓形特点。以齐都的名山名水为依据而点出地理方位。以“穹然而高者”来说明四墓封土高大的特点,然后引用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关于四王冢“方基圆坟,咸高七丈”的记载,来说明四墓近等相似的特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二部分论述四王冢“四峰并举”“其形近等高而相似”的原因尤其重要。笔者认为四王冢“穹然而且高耸”四峰近等高是不容人置疑的。顾炎武撰《四王冢记》至今已有300多年了,它虽经受数百年的风雨侵蚀,但据普查得知其高度和周长自西而东依次仍为:其一,高30米,周长140米;其二,高34米,周长1570米;其三,高22米,周长190米;其四,高23米,周长130米。从以上这些数字上看,的确“其形制近等高而相似”,其原因是什么呢?顾炎武以“无不穷究原委”的考据精神来探求原因。先根据齐国历史上“威宣二王当齐胜之日,厚葬固宜”的前提,提出威宣二王冢当然“穹然而高”。按理说湣王冢不可能如“威宣二王冢”那样高大,因为湣王在莒卒,“君臣新立”,“死者未吊”,“伤者未抚”,国势弱微,理应简葬,其冢必然低矮。可是为什么“湣王死于莒”,“故王之丧于莒而葬,其(迁葬)墓制不少杀于威宣二王之旧”呢?作者断然肯定这是“襄王之孝”“田单之忠”的缘故。接着作者又列举了“周厉王死于彘”,其子周宣王却“未之能复(葬)”,还改称“汾王”(因彘地有汾水)的不孝事实,以此来说明齐襄王不仅把父湣王复葬临淄,仍称湣王,还把墓冢筑得与先君威宣之冢一样高大。——这就是威宣湣三王墓冢一样高大的主要原因。作者还提出四冢相似近等高的另一个原因:威宣二王已有厚葬的先例,齐襄王为父筑冢高大是仿先例而为之。这是历史第一次对四王冢的“四峰对峙”“其形近等高”的考证和论述,具有一定的启蒙意义。它为后人研究考证四王冢开阔了思路,这是值得称道的。由于时代所限,虽然从封建忠孝的角度来考据,但他得出的结论是有可取之处的。笔者从中感悟到:君主们“子厚葬其父”的现象表现了奴隶制社会世袭制的“劣根性”,代代相传,根深蒂固——真是令人深思……
田齐王陵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它的开发、利用已纳入当地政府的规划。《四王冢记》对我们今天研究战国时代的厚葬习俗、墓冢建制提供一些有益的论据,特别是对开发、利用四王冢,发展临淄旅游业将起到积极作用。
新闻推荐
10月18日,青岛市即墨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韩晓华(右一)在指导市民通过青岛红盾网办理企业登记业务。今年以来,山...
即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即墨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